时间: 2025-04-27 03:46: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46:33
赦归在道中作 作者: 张说
陈焦心息尽,死意不期生。
何幸光华旦,流人归上京。
愁将网共解,服与代俱明。
复是三阶正,还逢四海平。
谁能定礼乐,为国著功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感到心中焦虑,似乎生命即将结束,但又意外地在清晨看到了新的希望,流亡的人们纷纷回到京城。他的愁苦似乎正在得到缓解,身上的束缚和责任也变得清晰。诗人渴望恢复秩序,期待国家的安定,但他又感慨,谁能来定下国家的礼乐制度,成就大业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礼乐”是指古代中国的礼仪和音乐,强调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礼乐的渴望,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期盼。
作者介绍
张说,唐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人情世态,常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可能身处动乱中,目睹了众多流亡者的艰辛,因而感慨良多,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礼乐制度的思考。
这首诗从个人的焦虑出发,逐渐扩展到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开头两句“陈焦心息尽,死意不期生”,以强烈的情感渲染出一种绝望的氛围,似乎面对生死的选择。然后,转入对新生希望的感慨,强调了光辉早晨的到来,象征着危机中的希望。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回望流亡者的归来,暗示着社会动荡可能有所缓解。这种从个体情感到集体命运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敏感和深刻的责任感。接着,诗人表达对国家治理的关心,提出了对礼乐的渴望,意在呼唤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紧凑的结构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兼具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体现了唐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和隐喻,将焦虑与希望并置,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国家安定与社会秩序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光华旦”指的是什么?
a) 夜晚的星光
b) 清晨的光辉
c) 夕阳的余晖
“流人”指的是谁?
a) 诗人的朋友
b) 归乡的人
c) 战争中的流亡者
诗中提到“谁能定礼乐”,这是在表达什么?
a) 对音乐的热爱
b) 对国家治理的担忧
c) 对个人成就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通过个人情感表现对故乡的思念,然而张说的《赦归在道中作》则更加强调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责任,呈现出更为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