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45:51
滁州信至诧双石,云初得自菱水滨。
长篇称夸语险绝,欲使来者不复言。
画图突兀亦颇怪,张之屋壁惊心魂。
麒麟才生头角异,混沌虽死窍凿存。
琅邪之郡偏且僻,得石固可骇众观。
予尝飞帆入震泽,穷探异境登龟鼋。
居民百户石为业,日夜采琢山不贫。
山前森列战白浪,犹似万百铁马群。
雨昏浪打岁月古,千株万穴僵复奔。
自嗟才力本衰弱,安敢抵敌为之文。
况兹出产极易致,乡俗见惯不甚尊。
彼以至少合贵重,胡为久弃如隐沦。
偶逢积识见奖拔,众目今乃称奇珍。
百人拥持大车载,城市观走风涛翻。
立于新亭面幽谷,共为澡刷泥沙痕。
凉泉下照嘉树阴,翠影澄澹留烟云。
褒以篇章绘缣素,积岁汨没一旦伸。
苟非高贤独赏激,终古弃卧于穷津。
世人爱憎逐兴废,使我吟叹伤精神。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45:51
《和菱溪石歌》
滁州信至诧双石,
云初得自菱水滨。
长篇称夸语险绝,
欲使来者不复言。
画图突兀亦颇怪,
张之屋壁惊心魂。
麒麟才生头角异,
混沌虽死窍凿存。
琅邪之郡偏且僻,
得石固可骇众观。
予尝飞帆入震泽,
穷探异境登龟鼋。
居民百户石为业,
日夜采琢山不贫。
山前森列战白浪,
犹似万百铁马群。
雨昏浪打岁月古,
千株万穴僵复奔。
自嗟才力本衰弱,
安敢抵敌为之文。
况兹出产极易致,
乡俗见惯不甚尊。
彼以至少合贵重,
胡为久弃如隐沦。
偶逢积识见奖拔,
众目今乃称奇珍。
百人拥持大车载,
城市观走风涛翻。
立于新亭面幽谷,
共为澡刷泥沙痕。
凉泉下照嘉树阴,
翠影澄澹留烟云。
褒以篇章绘缣素,
积岁汨没一旦伸。
苟非高贤独赏激,
终古弃卧于穷津。
世人爱憎逐兴废,
使我吟叹伤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滁州所见的奇石,初次听闻这些石头时,他感到惊讶。诗中提到,这些石头是从菱水旁得来的,长篇的赞美之词让人觉得极为珍贵,希望来者能对其赞美不绝。诗人描绘了石头的奇特形状,挂在墙上让人惊心动魄。提到的麒麟和混沌则用以象征这些石头的独特与稀有。琅邪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石头的独特之处吸引了众多观众。作者回忆自己曾乘船进入震泽,探索异地,发现居民以石为生,日夜在矿山中劳作。山前的浪潮仿佛是一群战马,岁月的侵蚀让石头千疮百孔。诗人感叹自己的才华有限,难以与这些石头相提并论。尽管这些石头的产出并不稀有,但人们却常常忽视它们的价值。偶尔看到有识之士对它们的赞赏,才让它们重新被社会重视。那些携带石头的大车行驶在城市,让人们饶有兴趣地观看。站在新亭前,面朝幽谷,诗人共同洗刷身上的泥沙痕迹。凉泉的清影照在树荫下,烟云缭绕。经过岁月的积累,诗人希望能用文字将这些美好记录下来,然而如果不是有高人赞美,这些石头或许仍会被埋没在历史的角落。世人对事物的爱憎随着时间而变化,让诗人倍感伤感。
苏舜钦(苏舜钦,1035—1110),字子美,号微之,宋代文学家、诗人,擅长诗歌和散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之美,并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时值经济发展和市民文化觉醒期,苏舜钦借助对奇石的描写,反映了时代对美的追求及对人才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被忽视的事物的关注与思考。
《和菱溪石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奇观的诗,更是一曲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反思。苏舜钦通过对双石的描写,表面上是在赞美奇石,实际上则是在探讨人们对美与价值的认知。诗中所提到的石头,象征着那些被世俗所忽视的珍宝,正如许多才华横溢的个体,在社会的喧嚣中常常被埋没。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这些石头的独特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惊艳与震撼。
同时,诗中融入了作者的自我反思,表达了他对自身才华的谦逊与对时代变化的无奈。诗的最后,作者感叹世人对事物的爱憎变化无常,让他倍感心伤,这不仅是对石头的感慨,也是对他自身遭遇的投射。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中穿插着自然的美,展现了苏舜钦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
整首诗歌通过对奇石的描绘,反映了对被忽视事物的重新认识,表达了对世俗评价的思考与批判,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谦卑和对社会变化的无奈。诗歌以石为象,既象征着自然的奇妙,又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变迁。
《和菱溪石歌》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琅邪”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用来比喻奇石的神兽是?
《庐山谣》 vs 《和菱溪石歌》
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景观与人对自然的感悟,但《庐山谣》更侧重于自然的壮丽,而《和菱溪石歌》则在赞美奇石的同时,反映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