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3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7:02
施枢的《正月十四夜》原文如下:
覊游偶值上元时,莲艳烧空照锦溪。
堂上珠帘如水浸,庭前鳌架与山齐。
风传鼓吹春声闹,雨遏笙歌夜语低。
自笑蓬窗勤苦士,何当太乙为燃藜。
这首诗描绘了正月十四日上元节的夜晚景象。诗人偶然游玩在这热闹的时节,眼前的莲花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美丽,照耀着锦溪的水面。堂上珠帘如水一般轻盈,庭前的龙架与山的高度齐平。春风中传来鼓声和乐声,热闹而欢快,细雨让笙歌的声音低沉了下来。诗人自嘲在这蓬乱的窗前辛苦奋斗的士人,何时能如太乙星那样高升,享受清闲的生活呢?
施枢,字子韶,号仲华,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北宋末年,仕途坎坷,生平以诗词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且常带有哲理思考。
《正月十四夜》创作于元宵节前后,诗人置身于热闹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的既有欢乐的气息,也有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通过描绘节日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施枢的《正月十四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的夜晚景象,生动而富有诗意。诗的开篇“覊游偶值上元时”便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随之而来的“莲艳烧空照锦溪”则通过鲜明的意象展现了那一晚的美丽景色。莲花的艳丽和溪水的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既有春天的生机,也有节日的喜庆。
在诗的中间部分,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写,“堂上珠帘如水浸,庭前鳌架与山齐”,诗人将内外景象连接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后半部分的转折,诗人自嘲“自笑蓬窗勤苦士”,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认识。最后一句“何当太乙为燃藜”则是对未来的期盼与渴望,渴望如同道教神仙般超脱,享受无忧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施枢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现节日的热闹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既渴望享受美好生活,又对生活的辛苦感到无奈,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哲学。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一个?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端午节
“自笑蓬窗勤苦士”中的“蓬窗”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窗户
B. 蓬乱的窗帘
C. 纸窗
诗中提到的太乙指的是?
A. 一种花
B. 道教神仙
C. 一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