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52: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52:24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七年两见西湖滨,
似向贱贫求贵人。
安民扶世在豪杰,
贵人何必皆岩莘。
嗟予坎壈今老矣,
糊口相煎未能已。
愿君莫作贵人看,
岁晚庶几长不死。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蓑衣道人七年间两次相遇于西湖边的情景,似乎是在向贫穷的人求助贵人。作者认为,安顿人民、振兴社会需要的是豪杰,而不一定是那些身居高位的贵人。感叹自己年纪已大,生活困顿,无法自给自足。希望朋友不要只盯着成为贵人,活到年末或许能长久地活下去。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期,常以民生为题材进行创作,思想深邃,言辞犀利。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王之道与蓑衣道人相聚之际,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对时局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对豪杰与权贵的反思。
《赠蓑衣道人》是一首饱含哲理的诗作,通过两次相见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与蓑衣道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诗中开篇提到的“七年两见”,不仅设定了时间的跨度,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珍贵缘分。接着,作者以“似向贱贫求贵人”表达了对权贵的质疑,认为真正的豪杰应承担起安民扶世的责任,而不应仅仅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贵人。
诗人对自己“坎壈”的感叹,透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愤懑,表现了对生活困境的深刻体会。在最后的愿望中,“愿君莫作贵人看”,展现了诗人对蓑衣道人的期望,希望他能够超越物质的追求,保持一种清静的心态。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社会的批判,也有对友人的关怀,表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深邃的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的思考,强调了内在价值与品德的重要性,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与人生哲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七年两见”是指什么?
A. 朋友的相聚
B. 诗人与蓑衣道人的两次见面
C. 诗人对时间的感慨
“愿君莫作贵人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A. 希望朋友追求财富
B. 希望朋友安于现状
C. 希望朋友保持真诚与清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王之道的《赠蓑衣道人》和杜甫的《春望》,两个诗人在面对社会动荡时的感受与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王之道更关注人际关系与个人理想,而杜甫则更强调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