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3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4:52
定风波(双调)
作者: 张先
素藕抽条未放莲。
晚蚕将茧不成眠。
若比相思如乱絮。
何异。
两心俱被暗丝牵。
暂见欲归还是恨。
莫问。
有情谁信道无缘。
有似中秋云外月。
皎洁。
不团圆待几时圆。
全文翻译:
嫩藕刚抽出嫩条,尚未开放莲花。
傍晚的蚕在织茧,却无法入眠。
若将这份相思比作乱飞的絮,
又有什么区别呢?
两颗心都被暗线牵引着。
短暂相见后,想要归去,却又充满怨恨。
不要问,有情的人谁能相信这无缘的说法。
这就像中秋时节,云外的明月,
皎洁而清亮,
但不知何时才能团圆。
张先,字公瞻,号天池,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小令与长调,作品风格清新婉约,情感细腻。
这首《定风波》写于诗人对爱情的思索和对团圆的渴望,反映了宋代社会对情感的关注与思考。
《定风波》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揭示了爱与思念的复杂性。开篇以“素藕抽条未放莲”引入,轻柔的意象传递出未成熟的感情,似乎在暗示着爱情的脆弱与期待。接下来,诗人将自己的思念比作“乱絮”,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焦虑。这里的“晚蚕将茧不成眠”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象征着对所爱之人深切的思念与无法入眠的困惑。
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提到“暂见欲归还是恨”,表现出短暂相见带来的矛盾与痛苦,心中的爱恨交织,让人感到无奈。最后两句“有似中秋云外月,皎洁。不团圆待几时圆”则以月亮的明亮与团圆的渴望作为结尾,既是对情感的期盼,也带有一丝无奈和悲伤。
整首诗在情感的描绘上层次分明,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情感的探究。
整首诗探讨了爱情的无奈与美好,表现出对团圆的渴望与对分别的痛苦,深刻反映了人们在情感上的脆弱与期盼。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爱情与家庭的重视。
“素藕抽条未放莲”中的“素藕”指什么?
a) 藕的成熟阶段
b) 嫩藕
c) 干藕
“有似中秋云外月”中,云外的月象征着什么?
a) 圆满与幸福
b) 思念与渴望
c) 失落与遗憾
诗中提到的“晚蚕”象征什么?
a) 焦虑与不安
b) 幸福与团圆
c) 平静与安详
张先的《定风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但张先更侧重于情感的复杂性,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女性对爱情的敏感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