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17: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17:37
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
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
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
秋天的月亮依然在夜空中圆满,江边的村庄里我孤独地老去。
卷起窗帘,月光照在客人身上,拄着拐杖的我更加跟随身边的人。
月光照射下,潜藏的虬龙似乎在动,明亮的光辉映照着栖息的鸟儿频频飞舞。
我的茅草屋旁边依偎着橘子和柚子,清晨的露水洗净了新鲜的华彩。
该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渗透着诗人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感慨。杜甫在此诗中,通过描写月亮、江村、宿鸟等,传达出他对生活的思考。秋月圆满常被用来象征团圆和思念,而江村的孤独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著称,关心社会民生,作品风格多变,情感真挚,影响深远。
《十七夜对月》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在江边的村庄中独处,借月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十七夜对月》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秋夜的美景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开头一句“秋月仍圆夜”即设定了一个宁静而清冷的环境,月亮的圆满与秋季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蕴含深情的孤寂感。接下来的句子通过“卷帘还照客”与“倚杖更随人”,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对外界的思考与回忆,表现出一种无奈的追随与渴望。
后四句中,诗人将光影的变化和自然景物的动静结合,描绘了月光下的“潜虬动”和“宿鸟频”,生动地展现了秋夜的生机与活力。结尾的“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则以自然的丰盈和清新为背景,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自然与社会的思考,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月的圆满与江村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与对陪伴的渴望。
《十七夜对月》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诗中“潜虬动”是指什么?
A. 藏在水中的龙
B. 飞舞的鸟
C. 月光的变化
D. 诗人的孤独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A. 橘子和柚子
B. 竹子和梅花
C. 桃花和梨树
D. 松树和柳树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杜甫的《十七夜对月》更为沉重和深刻,前者表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而后者则蕴含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孤独感。两者都以月亮为背景,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展示了不同诗人对相似主题的独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