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1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15:12
驷马映花枝,人人夹路窥。
离心且莫问,春草自应知。
不谓青云客,犹思紫禁时。
别君能几日,看取鬓成丝。
四匹马车映照着花枝,路旁的人们都在偷偷张望。
心中离别不必多问,春草自会明白我们的情感。
不是说我想要高升于青云之上,只是怀念紫禁城的时光。
与君分别能有几天,看看我的鬓发就会知道时光的流逝。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诗风豪放,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边塞的生活。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写于岑参出征途中,表达了他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又有对未来的思索。诗中提到的紫禁城,象征着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离别时的伤感和对未来的忧虑。开头的“驷马映花枝”便设定了一个热闹的场景,花枝的美丽和马车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离别的沉重。接下来的“人人夹路窥”则表现了周围人对离别情景的关注,仿佛在提醒诗人这份情感并非孤立存在。
“离心且莫问,春草自应知”一句,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情结合,春草虽无言,却似乎能感受到离愁,这种意象既形象又富有哲理。诗人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追求,“不谓青云客”,他并不渴望权势,而是怀念那份安宁与温暖的紫禁城生活,显示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最后一句“别君能几日,看取鬓成丝”更是引人深思,表面上是对离别日子的感慨,实际上则是在感叹时光的流逝,暗示着人生的无常。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岑参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感慨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映,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融合,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中“驷马映花枝”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春草自应知”中的“春草”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青云客”是指什么?
岑参的《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王之涣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对未来的展望,而岑参则更加关注对过去的怀念与内心的复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