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金丝菊》

时间: 2025-05-01 17:14:19

诗句

染人徒染金丝色,侍女谩歌金缕衣。

争似黄花得天巧,织成纹绺不须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4:19

诗词名称: 金丝菊

作者: 史铸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染人徒染金丝色,侍女谩歌金缕衣。
争似黄花得天巧,织成纹绺不须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染色工艺的虚假和华丽,染工只是将金丝的颜色涂抹在衣物上,而侍女们则无所事事地唱着金缕衣的歌。与其这样,不如黄花本身的自然之美,仿佛是上天的巧妙安排,织成的花纹丝绸根本不需要机器。

注释:

  • 染人:指染色工人。
  • 徒染:空有其表,仅仅是表面的染色,没有实际的内涵。
  • 金丝色:金色的丝线。
  • 侍女:宫中侍女,负责照顾皇室或富贵人家。
  • 谩歌:随意地唱歌。
  • 金缕衣:用金丝织成的衣服,象征奢华。
  • 争似:不如。
  • 得天巧:天生的巧妙,形容自然之美。
  • 织成纹绺:织成有花纹的丝绸。
  • 不须机:不需要机器。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金缕衣”的提及,反映了宋代对精致工艺和奢华生活的追求,同时也与北宋时期的士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史铸,宋代诗人,生平资料不详,主要以诗作流传于世,常以自然和工艺为题材。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一个崇尚奢华与精致工艺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金丝菊的美丽与染色工艺的虚假,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金丝菊》通过对比表现了对自然美与人工工艺的反思。开头两句“染人徒染金丝色,侍女谩歌金缕衣”,描绘了人们为了追求奢华而进行的染色工艺,然而这种人工的美丽却是空洞的,缺乏内在的价值。接下来的两句“争似黄花得天巧,织成纹绺不须机”,则将注意力转向自然界,强调黄花本身的独特与美丽,展现了自然的巧妙与真实。诗中透出一种对人造之物的讽刺与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染人徒染金丝色”:染色工人仅仅是在表面上涂抹金丝的颜色,暗示这种工艺的表面化。
    • “侍女谩歌金缕衣”:侍女们唱歌,似乎在庆贺这种奢华,但实际上却显得无聊而空洞。
    • “争似黄花得天巧”:与其追求人工的华丽,不如欣赏自然的美丽。
    • “织成纹绺不须机”:自然的纹理优于机器的工艺,强调自然的完美。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人工与自然,突出自然之美的真实与珍贵。
    • 比喻:金丝色与黄花的对比,象征着人造与自然的区别。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染色工艺与自然美的对比,表达了对人工奢华的批判和对自然美的推崇,传递出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金丝:象征奢华与虚假。
  • 黄花:自然的美丽,蕴含生机与真实。
  • 金缕衣:人造美的代表,具有华丽但缺乏内涵的特征。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缕衣”象征什么?
      • A. 真实的自然之美
      • B. 人工的奢华
      • C. 朴素的生活
    2. 诗中“徒染”的意思是?
      • A. 完全染色
      • B. 只是在表面上染色
      • C. 自然生长的颜色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有自然与人造的对比。
  • 诗词对比: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和家庭的忧虑,而史铸则聚焦于自然与人造的关系,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关注点。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晓行梧桐岭 醉蓬莱(丙午寿八窗叔) 宿祁阳题县驿 代为其亲寿 其二 登果州金泉山和韵 书院诸客登仲宣楼以诗寄之 沁园春(丙午寿常丞叔) 过江陵和黄虚舟韵四首 宜兴山房十首 水调歌头·问讯中秋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至刑 绝圣弃知 释结尾的成语 檠天架海 馬字旁的字 趋同 儿字旁的字 指天画地 手字旁的字 功成事立 臼字旁的字 羌无故实 冻云 宝盖头的字 徒辈 进旅退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