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僧入幽州》

时间: 2025-05-07 08:41:34

诗句

高士高无敌,腾腾话入燕。

无人知尔意,向我道非禅。

栗径穿蕃冢,狼声隔远烟。

槃山多道侣,应未有归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1:34

原文展示:

高士高无敌,腾腾话入燕。
无人知尔意,向我道非禅。
栗径穿蕃冢,狼声隔远烟。
槃山多道侣,应未有归年。

白话文翻译:

这位高士无与伦比,气宇轩昂地谈论着燕地的事。
世人无人理解你的心意,向我倾诉的却不是禅宗的道理。
小道穿过边疆的坟茔,狼嚎声在远处的烟雾中隐隐传来。
槃山上结交了许多道友,想必你还没有归来的年限。

注释:

  • 高士: 指品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
  • 腾腾: 形容气势或情绪高昂、奔放。
  • : 指古代燕国,今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
  • 无人知尔意: 没有人能够理解你的心意。
  • 非禅: 不是禅宗的教义或道理。
  • 栗径: 指小路,这里形容穿行的道路。
  • 蕃冢: 指边疆的坟墓,暗示荒凉和人迹罕至。
  • 槃山: 可能指某个山名,象征隐逸和道教环境。
  • 道侣: 指志同道合的人,通常是修炼道教的人。
  • 归年: 指回归的年限,暗示长久的离别。

典故解析:

  • 高士: 在古代文学中,高士常常象征隐士或追求超脱的人物。
  • :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顿悟和直指人心。
  • 狼声: 可能象征着边界的危险与孤独,增强了诗歌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年-912年),字德修,号无咎,唐代诗人、道士。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道教思想,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贯休的作品多描绘隐逸生活,表达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送别一位高士前往幽州时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的惋惜与祝福,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以及对道教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送僧入幽州》通过对高士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象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关切。诗中“无人知尔意,向我道非禅”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难度。在高士的旅途中,虽然身处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但心灵的孤独与世俗的隔阂依然存在。

诗中“栗径穿蕃冢,狼声隔远烟”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显荒凉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思考。狼声的存在,不仅增添了诗境的神秘感,也暗示了人生旅途中的艰辛与不易。而“槃山多道侣,应未有归年”则表达了对道教友人的深厚情谊,传递出一种虽然身处异地,但心灵相通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深邃的情感,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美感之余,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士高无敌: 诗人首先描绘了高士的卓越与无人可比的气质,突出了其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
  2. 腾腾话入燕: 形容高士谈论燕地的事情,表明他对世事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
  3. 无人知尔意: 表达了诗人对高士心意未被人理解的惋惜。
  4. 向我道非禅: 高士向诗人倾诉,却不是传统的禅理,暗示着更深的哲理。
  5. 栗径穿蕃冢: 描述旅途的艰辛与孤独,栗径穿越荒凉的坟茔。
  6. 狼声隔远烟: 狼嚎声隐隐传来,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7. 槃山多道侣: 槃山上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增添了友情的温暖。
  8. 应未有归年: 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归来的期许,暗示着长久的分离。

修辞手法:

  • 比喻: “高士”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象征追求道义。
  • 拟人: “狼声”被赋予情感,强调孤独感。
  • 对仗: 全诗用词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高士的送别与祝福,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孤独而又坚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士: 代表追求高尚品德的人。
  • 狼声: 象征着孤独、危险与人世的无情。
  • 槃山: 象征修道的环境与友谊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人知尔意”指的是什么?

    • A. 没人理解高士的心意
    • B. 高士不愿与人交谈
    • C. 高士的思想被广泛认同
  2. “栗径穿蕃冢”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 A. 荒凉的边疆
    • B. 美丽的山川
    • C. 热闹的市集
  3. 诗中提到的“槃山”象征什么?

    • A. 友谊的归宿
    • B. 追求名利的地方
    • C. 繁华的都市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 孟浩然的《春晓》:描绘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别》: 关注与友人的情感,情感细腻,意境悠远。
  • 李白《赠汪伦》: 侧重于豪放与热烈,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于送别主题的不同理解与表达,体现了各自独特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江涨用过韵 菩萨蛮 陈伯比和回字复次韵 薏苡 新葺小园二首 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挽词二章 其二 少年游(送元素) 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得 次韵杭人裴维甫 新葺小园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妙舞清歌 穿靴戴帽 包含筵的词语有哪些 牙字旁的字 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谋听计行 小牲 手笔 田字旁的字 迥隔霄壤 嫉心 茕茕无依 气字旁的字 犀函 麻字旁的字 如蹈水火 页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