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4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44:42
作者:范成大 〔宋代〕
舍舟得马如驭气,步入青松三十里。
我从蛮岭瘴烟来,不怕雨云进岳趾。
忆昔南征款庙庭,往来无恙神所祉。
当时已有归田愿,帝临此习如白水。
煌煌南正馆于东,手握八觚温玉玺。
骏奔灊霍左右辅,好生不杀扶炎纪。
崇禋竣事晓坛空,跻攀小试青鞋底。
不知云磴几千丈,但见漫山白龙尾。
石头招我上南台,瑞应阑干天半倚。
福严钟声过桥来,彷佛三生如梦里。
堂中尊者已先去,苔锁岩扉何日启?
竹嫌硗确老逾瘦,松畏高寒蟠不起。
臞儒尚病怕深登,幽讨未穷行且止。
我评七十二高峰,郁律穹窿少观美。
俨然可瞻不可玩,往往雄争如负扆。
乃知岳镇盖深厚,不与他山争秀伟。
区区献状眩儿童,乳洞淡岩真戏耳。
我乘船到达南岳,得到了马匹,就像掌握了风一样,步入青松林,走了三十里。我是从蛮荒的山区赶来,尽管有雨云,我也不怕踏入南岳的脚步。想起过去南征时,我在庙庭里参拜,来往无恙,神灵庇护。当时我就有归田的愿望,皇帝在这里的习惯如同清水一般。东边的南正馆辉煌灿烂,我手握着温玉的八觚。骏马在我的身旁奔跑,左右都有辅助我,不愿伤害扶炎的纪。崇拜的仪式结束,清晨的坛空无一人,我试着攀爬,青鞋轻轻踏上。云层的阶梯不知有几千丈,只见漫山白龙似的尾巴。石头招我上南台,瑞气弥漫,半边倚靠在天边。福严的钟声从桥那边传来,仿佛三生三世都如梦般。堂中的尊者早已离去,苔藓锁住了岩石的门,何时才能开启?竹子嫌弃太瘦老旧,松树又惧怕高寒无法生长。瘦弱的书生还因病怕登高,幽静的探讨尚未结束,我暂时停下脚步。我评判七十二座高峰,郁郁苍苍的穹窿中少有人欣赏美景。它们是可看不可触的,往往显得雄伟如同负担着帝王的座位。于是我明白南岳的地势深厚,不与他山争夺秀美。那些微不足道的献状让儿童们眼花缭乱,乳洞与淡岩如同戏谭。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复,号云溪,浙江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语言清新。
《重游南岳》创作于范成大晚年时,他多次游历南岳,感慨自然之美与人事变化。此诗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归属感。
《重游南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南岳的深厚感情与思考。诗中开篇以“舍舟得马”引入,生动地描绘了从舟车劳顿到马背轻松的转变,仿佛象征着一种心灵的解脱与自由。接着,作者回忆起往昔的征途,表达了对神灵庇佑的感激与回归田园的向往。
诗中多次提到的自然景象,如“漫山白龙尾”、“瑞应阑干”等,展示了南岳的雄伟与壮观,反映了作者对山水的崇敬之情。尤其是“福严钟声过桥来”,钟声的悠远与宁静,仿佛将人引入一种超然的境界,令人沉醉。
然而,在赞美自然的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尊者的离去和苔锁岩扉的描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使诗的情感更加深沉。整首诗在欢快与沉思之间交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富有哲理的诗意。
整首诗通过对南岳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诗人在赞美壮丽自然的同时,流露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一种哲理的深度。
诗中“舍舟得马”意指什么?
A. 放弃船只,得到马匹
B. 放弃马匹,得到船只
C. 同时拥有船和马
D. 乘船而行
诗中的“云磴”是指什么?
A. 高山的阶梯
B. 河流的浪花
C. 天空的云彩
D. 草地的花朵
“堂中尊者已先去,苔锁岩扉何日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C. 对历史的追忆
D. 对旅行的期待
《重游南岳》与王维的《庐山谣》都有对自然的描写,但前者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思考与人生感悟,而后者则突出了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