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再韵答子文》

时间: 2025-05-07 07:10:50

诗句

浮生饱外莫求余,羁旅东来计已疏。

肩耸已高犹索句,眼明无用且翻书。

百年子莫占元绪,万法吾今付子卢。

惟有登临心未厌,黄山闻道胜衡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10:50

原文展示:

再韵答子文
作者: 范成大

浮生饱外莫求余,羁旅东来计已疏。
肩耸已高犹索句,眼明无用且翻书。
百年子莫占元绪,万法吾今付子卢。
惟有登临心未厌,黄山闻道胜衡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浮华的生活中不再追求外在的名利,意识到旅行的计划已然疏远。尽管肩负着高远的理想,但仍在努力搜寻诗句;眼睛虽然明亮,却无所用处,只是在翻阅书籍。对于长久的生命,年轻人不必执迷于根本的道理,而我现在所学的万法都交给你。唯一的乐趣就是登高望远,心中对黄山的赞美,远胜过衡山和庐山。

注释:

  • 浮生:指短暂的生命或生活。
  • 羁旅:在外旅行,未能归家的状态。
  • 肩耸:肩负着,形容承载着某种责任或理想。
  • 百年子:指年轻人或后辈。
  • 元绪:根本的道理或本源。
  • 万法:指各种道理或法则。
  • :古代的书信或文书,这里可能是指传授的知识。
  • 黄山:著名山脉,象征高远的理想和志向。
  • 衡庐:衡山和庐山,都是著名的山,象征传统的名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云谷,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年轻一代的期望。时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反思浮生的意义,寄托对后辈的教诲。

诗歌鉴赏:

《再韵答子文》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通过对浮生的反思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开篇“浮生饱外莫求余”,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接下来的“羁旅东来计已疏”,则道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感和对未来计划的无奈。诗中“肩耸已高犹索句”,可以看出诗人虽有高远的目标,却仍在为寻找诗句而努力,这种矛盾体现了人对理想与现实的追求。

“百年子莫占元绪”一语,流露出诗人对年轻一代的期盼,希望他们不必纠结于世俗的根本问题,而是应该接纳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最后两句“惟有登临心未厌,黄山闻道胜衡庐”,表露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在这段旅程中,黄山代表了诗人心灵的寄托,远胜于传统的衡庐。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思考和自然情趣,既有对自我生命的反省,也有对后辈的寄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浮生饱外莫求余:短暂的生命中不必再追求外在的名利。
  2. 羁旅东来计已疏:在外漂泊,早已对未来的计划感到模糊。
  3. 肩耸已高犹索句:虽然肩负着理想,但仍在努力寻找诗句。
  4. 眼明无用且翻书:眼睛明亮却无所用处,只有在翻阅书籍。
  5. 百年子莫占元绪:对年轻人说,不必执着于根本的道理。
  6. 万法吾今付子卢:我所学的万法都交给你,传授给后辈。
  7. 惟有登临心未厌:唯一不厌倦的就是登高眺望。
  8. 黄山闻道胜衡庐:对黄山的赞美,超越了衡山和庐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浮生,生动形象地表达生命的短暂。
  • 对仗:如“惟有登临心未厌,黄山闻道胜衡庐”,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强调内心的追求胜过外在的名利,同时也对年轻一代寄予希望,希望他们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心态去面对人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生:象征短暂生命的无常。
  • 羁旅:象征漂泊和孤独的生活状态。
  • 黄山:象征高远的理想和对自然的向往。
  • 书卷:象征知识和文化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浮生饱外”的意思是: A. 追求内心的满足
    B. 追求外在的名利
    C. 对生活的反思
    D. 浮华的生活

  2. “肩耸已高犹索句”中,“肩耸”指的是什么? A. 体力劳动
    B. 理想的追求
    C. 对生活的兴趣
    D. 旅行的疲惫

  3. 诗人希望年轻人: A. 追求名利
    B. 不必执着于根本的道理
    C. 过安稳的生活
    D. 远离自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
  • 王维的《鹿柴》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二者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心灵的追求,但范成大的诗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运用自然意象,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二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范成大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与文化》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石三峰为示十字云昔日乘龙贵今朝汗马劳为足六句 游青源二首 其二 赠金称 宗族第一百四十 自叹 重阳 至扬州 至扬州 至福安第六十二 真州杂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伊洛之学 闭关自主 肀字旁的字 反文旁的字 陂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触目兴叹 火字旁的字 至仁无亲 善恶昭彰 榛墟 包含钧的成语 捣谎 奇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字头的字 木鲸 鹰化为鸠,犹憎其眼 皮字旁的字 悬心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