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5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0:58:08
减字木兰花•村落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柴门傍岸。白板双桥连曲断。
水涨花溪。一夜东风没钓矶。
渔童叉髻。待攀细柳穿双鲤。
细柳条条。拖得黄鹂拂板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村落场景。柴门旁边是水边,白色的木桥弯曲地连接着两岸。水面上涨,花溪里泛起波澜,昨夜的东风把钓鱼的石头淹没了。渔童梳着叉髻,等着去攀爬细柳,捕捉双鲤。细柳枝条轻轻摇曳,拖拽得黄鹂在木桥上轻拂而过。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农耕社会的宁静与和谐,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女诗人,生活在江南地区,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她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与情感深度。
创作背景:在明代,农村生活是大多数人的日常,诗人通过描绘村落的景象,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董以宁的《减字木兰花•村落》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开篇的“柴门傍岸”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温馨的村落环境,柴门和河岸的描写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接下来的“白板双桥连曲断”则描绘了桥的形态,桥的曲折似乎象征着生活的曲折与美好。
水涨花溪的意象,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仿佛在告诉我们万物复苏的生机。而“渔童叉髻”则生动地刻画出农村儿童的形象,渔童的等待与细柳的攀爬,透出一种单纯而质朴的生活乐趣。
最后一句“拖得黄鹂拂板桥”,不仅描绘了黄鹂在柳条间嬉戏的动态,还将鸟鸣与自然景色结合,给人以心灵的愉悦。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传达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柴门傍岸”描述了什么样的环境?
“水涨花溪”的意象传达了什么情感?
渔童的形象主要体现了什么特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