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1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11:31
和陈倩游曾公岩韵
作者: 曾布 〔宋代〕
从事区区厌独贤,
寻幽深入翠微间。
旋开榛莽东郊路,
偶得神仙旧隐山。
都峤三天临瘴水,
灵岩十里接溪蛮。
何如咫尺邻风穴,
杖履时时一往还。
在世俗的事务中疲惫不堪,厌倦了独自的清高。
我追寻幽静,深入青翠的山林之中。
不经意间,打通了东郊的荒野小路,
偶然发现了神仙昔日隐居的山岳。
都峤山的三面环绕着瘴气的水流,
灵岩的十里与溪流相连,景色迷人。
然而,还是不如咫尺之遥的邻近风穴,
我时常带着拐杖,来来往往频繁。
该诗提到的“神仙”与“隐山”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隐居山林、追求清静自然是许多文人理想的生活状态。都峤山和灵岩都是有名的山脉,象征着清高与隐逸的精神。
曾布,字子正,号千里,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
这首诗作于与友人陈倩游玩曾公岩时,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中表现出对世俗琐事的厌倦以及对幽静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自然和清闲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开头以“从事区区厌独贤”引入,表达了对繁琐世事的厌倦,接着转向对自然的探寻,作者以“寻幽深入翠微间”的方式,展现出他在青翠的山林中感受到的宁静与美好。诗中提到的“神仙旧隐山”,则暗示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既是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通过“都峤三天临瘴水,灵岩十里接溪蛮”的对比,展示了自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最后一句“何如咫尺邻风穴”则突显出对身边环境的珍视,表达了对于简单、平凡生活的满足与热爱。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了远离喧嚣的隐逸之美,传递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与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忙世事的厌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中“从事区区厌独贤”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诗中提到的“灵岩”指的是?
诗的最后一句“杖履时时一往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