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38: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8:50
满江红三首 其二
甚处青山,埋得了,拄天顽骨。
空自笑,少年磨剑,酒天歌窟。
干戈方起陈吴死,旌旗四展蛟龙悚。
棹归船勉强作高人,依花木。
新来事,诗一束,今古恨,无从述。
剩凄凄几点,秣陵山绿。
天海都教悬拍卖,乾坤只许吞声哭。
定何时倒峡涤长江,去亭毒。
这青山何处藏身,仿佛埋藏着顽强的骨骼。我不由得自嘲,年轻时磨剑,醉唱于歌窟。战斗才刚开始,陈、吴的命运已定,旌旗四散仿佛蛟龙在惊悸。划船归来,勉强装作高人,依偎在花木之间。新近的事情,如一束诗篇,古今的遗恨,难以言述。只剩下凄清的几点,秣陵的山依然青翠。天海一片沧桑,似乎都在贩卖悲愤,天地之间只允许默默无声的哭泣。到底何时才能倒流长江,去亭毒于这片水域?
朱青长,清代诗人,才华横溢,擅长词、诗、文,作品多反映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其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个人情感。
此诗创作于清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对国家的前景和个人的命运感到忧虑,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的迷茫。
《满江红三首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个人感慨的诗,更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青山、顽骨、磨剑等意象,交织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反映了诗人对年轻一代的期许与自我嘲讽。诗中提到的“干戈方起陈吴死”,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战争带来的悲剧。诗人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无奈。最后的“吞声哭”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声的痛苦与挣扎,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到渺小与无助,但他依然坚持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动荡。诗人通过对青山、历史、战斗的描绘,展示了一种对家国的忧虑与期待。
诗中“干戈方起陈吴死”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 三国演义
B. 春秋战国
C. 唐宋之争
D. 八国联军
“棹归船勉强作高人,依花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自豪
B. 失落
C. 幸福
D. 愤怒
诗中提到的“秣陵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京
B. 南京
C. 上海
D. 西安
答案:
可以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进行对比,虽然两首诗的情感基调不同,但都展示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