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2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5:23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
梅尧臣〔宋代〕
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
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
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为嫌猜。
忽闻携锡杖,思向石桥回。
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嘉辞遍入口,幸足息岩隈。
我在巩洛游玩的时候,正好遇见你要去天台。
当时群英们都羡慕你能超脱世俗。
时光飞逝已经过去了十年,却又回到人间。
我问你为什么回来,你说是为了弘扬般若的教义。
虽然我已经感到愚昧无知,但般若的智慧又在何处呢?
这个教义早已火热,海量的真理不是一杯水所能容纳的。
我的话就像微弱的火光,怎能让万木化为灰烬。
我只是想保持中道,何必损害自己的原则。
你不要怀疑我的话,结果反而引起了你的猜忌。
我忽然听见你提着锡杖,想要回到石桥。
城市的霞光与琪树交辉,相映成趣,助我抒怀。
美好的辞章满口而来,真是让我在山岩间得以休息的福气。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子华,号山人,宋代诗人,以山水诗和咏怀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与好友梵才吉的送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归隐天台的祝福和对智慧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对智慧和修行的深刻思考。前半部分描述了对友人归隐天台的羡慕和疑惑,反映了社会对出世之人的向往。后半部分则转向对般若智慧的探讨,表达了对自我修养和中道的坚持。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的祝福,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道理的领悟,形成了一种哲理与情感的结合,给人以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智慧与修行,表现出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慨,强调了保持中道、追求智慧的价值。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梅尧臣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诗中提到的“般若”主要指什么?
A. 地名
B. 智慧
C. 人名
诗中“我言亦爝火”表达了什么态度?
A. 自夸
B. 自谦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