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6:04
雨多虽可厌,气凉还可喜。
欲语言慵开,无眠身懒起。
一榻有余宽,一饭有余美。
想彼庙堂人,正应忧变理。
虽然多雨令人厌烦,但凉爽的天气又让人感到喜悦。
想要讲话却懒得开口,身体无眠懒得起身。
床铺还宽敞,饭菜也还美味。
想必那些在朝廷中的人,正应为变故而忧虑。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文风严谨,注重实用和道德教化。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北宋政治动荡、民生困苦的时刻。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雨天的懒散状态,对比庙堂中人们的忧虑,反映出对社会政治的关心和对当时局势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自身的感受,展现了一种对天气的矛盾心理。开篇的“雨多虽可厌,气凉还可喜”,诗人表达了在久雨天气中既有厌烦又有喜悦的复杂情感。这种矛盾的情绪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状态的思考,尤其在那种久雨的沉闷气氛中,诗人选择了沉默和懒惰,体现出一种无奈的消极态度。
中间两句“一榻有余宽,一饭有余美”描绘了诗人安逸的生活状态,床铺宽敞,饭菜美味,似乎给人一种安乐的感觉。然而这份安逸却与“庙堂人”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暗示了政治环境的不安定,以及那些身处高位者所需承受的责任与焦虑。
整首诗在叙述个人感受的同时,揭示了社会政治的深层次问题,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对时事的关注与思考。这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使得诗篇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情感宣泄,更上升到了对时代的反思。
整首诗反映了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个人情感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诗人通过描写自身的懒散与庙堂人忧虑的对比,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关注,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时代风云的深刻思考。
诗人对久雨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只厌烦
B. 既厌烦又喜悦
C. 完全喜悦
D. 无所谓
诗中提到的“庙堂人”指的是谁?
A. 农民
B. 商人
C. 官员
D. 学者
诗歌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享受生活
B. 关注社会
C. 对雨的描述
D. 对睡眠的思考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较,二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但杜甫更直接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苦难,而司马光则以个人的情感映射出社会的动荡。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考和感受,体现了诗词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