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2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3:09
过漪坞
作者:孙元衡
嘉木十馀里,阴森接蔚蓝。
人稀多远趣,坐久有深耽。
竹隐归云岫,花围定水潭。
谁能为小簇,便面到江南。
这片区域种满了十几里的嘉木,阴影深邃,绿色与蓝天相接。人迹稀少,远离尘嚣,长时间坐在这里,便会沉浸在这种宁静的乐趣中。竹子隐匿在云雾缭绕的山岫之中,花朵环绕着宁静的水潭。谁能为这一小片风光而赋诗呢?只需面朝江南,便可感受到那种恬淡的美好。
典故解析:
“江南”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文化底蕴,是诗人们向往的地方。
孙元衡,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并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
《过漪坞》创作于清代一个宁静的夏日,诗人漫游于自然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与美好,借此抒发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过漪坞》是孙元衡的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江南风光。首句“嘉木十馀里,阴森接蔚蓝”,一开篇便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广阔和幽深。“嘉木”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而“阴森”则传达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接下来的“人稀多远趣,坐久有深耽”则传达了一种远离喧嚣、沉醉于自然的宁静感,这种生活状态恰恰是诗人所向往的。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竹林、云岫、水潭、花朵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最后一句“谁能为小簇,便面到江南”,则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渴望与向往,也暗含了对诗歌创作的自我期许。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清代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切体验。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其心境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过漪坞》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孙元衡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阴森”主要形容什么?
A. 光明
B. 深邃与幽暗
C. 喧闹
最后一句“便面到江南”表达了什么?
A. 对江南的厌恶
B. 对江南的渴望与向往
C. 对江南的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