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七月二十四日泛舟》

时间: 2025-05-05 17:35:55

诗句

秋暑殊未已,泛舟成胜游。

日斜云影乱,风迥水光浮。

鹭起暮山碧,蝉吟高木幽。

销愁图一醉,醉眼更多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7:35:55

原文展示:

秋暑殊未已,泛舟成胜游。日斜云影乱,风迥水光浮。鹭起暮山碧,蝉吟高木幽。销愁图一醉,醉眼更多愁。

白话文翻译:

秋天暑气依然未消,乘船出游成为美事。太阳斜照,云影纷乱,风起时水面波光粼粼。鹭鸟在暮色中飞起,山色碧绿;蝉在高树上鸣叫,环境幽静。为了消愁而寻求一醉,但醉眼朦胧中却感到更多的忧愁。

注释:

  • 秋暑:指秋天的暑气。
  • 殊未已:特别还没有结束。
  • 泛舟:乘船游玩。
  • 胜游:美好的游玩。
  • 日斜:太阳西斜。
  • 云影乱:云的影子纷乱。
  • 风迥:风起。
  • 水光浮:水面上波光闪烁。
  • 鹭起:鹭鸟飞起。
  • 暮山碧:傍晚的山色碧绿。
  • 蝉吟:蝉鸣。
  • 高木幽:高树环境幽静。
  • 销愁:消除忧愁。
  • 图一醉:企图通过醉酒来忘却忧愁。
  • 醉眼:醉酒后的眼睛。
  • 更多愁:反而感到更多的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居士,宋代政治家、文学家。他曾任宰相,主张抗金,是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李纲的诗文多反映其政治主张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沉郁顿挫,富有爱国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暑气未消时的泛舟情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心情郁闷,通过泛舟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但最终发现酒并不能真正消愁,反而加深了内心的苦闷。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日暑气未消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泛舟游湖的画面。诗人通过“日斜云影乱,风迥水光浮”等句,生动地表现了夕阳下的湖光山色,以及风起时水面的波光。鹭鸟的飞起和蝉的鸣叫,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生机和幽静的氛围。然而,诗人的心情并未因这美景而得到舒缓,反而因为“销愁图一醉,醉眼更多愁”而显得更加沉重。这种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暑殊未已”:点明了季节和气候特点,秋天的暑气依然强烈。
  • “泛舟成胜游”:说明了诗人选择泛舟作为消遣方式,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游玩。
  • “日斜云影乱”:描绘了夕阳下的云影纷乱,给人一种动感。
  • “风迥水光浮”:表现了风起时水面的波光,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
  • “鹭起暮山碧”:通过鹭鸟的飞起,描绘了傍晚山色的碧绿。
  • “蝉吟高木幽”:以蝉的鸣叫,表现了高树环境的幽静。
  • “销愁图一醉”: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醉酒来忘却忧愁的愿望。
  • “醉眼更多愁”:揭示了醉酒后的诗人反而感到更多的忧愁,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风迥水光浮”中的“水光浮”比喻水面波光的闪烁。
  • 拟人:“日斜云影乱”中的“云影乱”赋予云影以动感,仿佛云影在舞动。
  • 对仗:“鹭起暮山碧,蝉吟高木幽”中的“鹭起”与“蝉吟”,“暮山碧”与“高木幽”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泛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诗人希望通过自然美景和醉酒来消愁,但最终发现这些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内心的苦闷。诗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这种矛盾中的挣扎和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暑:象征着未消的暑气和未尽的烦恼。
  • 泛舟:代表着寻求心灵慰藉和逃避现实的方式。
  • 日斜云影乱:描绘了夕阳下的动态美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风迥水光浮:表现了风起时水面的波光,象征着变幻莫测的人生和内心的波动。
  • 鹭起暮山碧:通过鹭鸟的飞起,描绘了傍晚山色的碧绿,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生机。
  • 蝉吟高木幽:以蝉的鸣叫,表现了高树环境的幽静,象征着内心的孤寂和追求。
  • 销愁图一醉: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醉酒来忘却忧愁的愿望,象征着逃避现实和寻求解脱的方式。
  • 醉眼更多愁:揭示了醉酒后的诗人反而感到更多的忧愁,象征着现实的残酷和内心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秋暑殊未已”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暑气特别强烈 B. 秋天的暑气已经结束 C. 秋天的暑气刚刚开始 D. 秋天的暑气不明显

  2.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来消愁? A. 泛舟 B. 读书 C. 写作 D. 绘画

  3. 诗中的“醉眼更多愁”表达了什么? A. 醉酒能消愁 B. 醉酒不能消愁 C. 醉酒使人快乐 D. 醉酒使人清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通过泛舟赤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 杜甫《登高》: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李纲《七月二十四日泛舟》与苏轼《赤壁赋》:两者都通过泛舟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李纲的诗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的苦闷,而苏轼的赋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纲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 《李纲诗集》:收录了李纲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韩孟郁禺东小筑 赋得高杨拂地垂 题廨壁 题莹上人院 锦江遣兴 颂古五首 其二 颂古五首 其一 颂古三首 其三 颂古三首 其二 颂古三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乚字旁的字 无字旁的字 弋字旁的字 包含群的词语有哪些 豕字旁的字 悟发 梁木其坏 包含将的成语 包含侣的词语有哪些 易资 诸如此比 背城一战 鹦鹉学语 长天老日 以身作则 炎焰 瓦字旁的字 应天从人 咨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