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登山望海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5-04 03:37:03

诗句

西望扬州何处,云中双塔巑岏。

山外云涛断日,夕阳应近长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7:03

原文展示:

登山望海四首 其三 张耒 〔宋代〕

西望扬州何处,云中双塔巑岏。 山外云涛断日,夕阳应近长安。

白话文翻译:

向西望去,扬州在何处?云中隐约可见两座高耸的塔。 山外的云海遮断了夕阳,但夕阳应该离长安不远了。

注释:

  • 巑岏(cuán wán):形容山峰高耸的样子。
  • 云涛:形容云层如波涛般翻滚。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代指京城或政治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首诗是他在登山望海时所作,表达了对远方扬州的思念和对政治中心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登山时远望扬州和长安的情景,通过对云中双塔和山外云涛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政治中心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登山望海的景象,通过对云中双塔和山外云涛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氛围。诗中的“西望扬州何处”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而“夕阳应近长安”则透露出对政治中心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含蓄,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望扬州何处”:诗人向西望去,思念远方的扬州,但扬州在何处呢?这里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不确定感。
  • “云中双塔巑岏”:云中隐约可见两座高耸的塔,这里的“巑岏”形容山峰高耸,增添了一种神秘和遥远的感觉。
  • “山外云涛断日”:山外的云层如波涛般翻滚,遮断了夕阳,这里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不安。
  • “夕阳应近长安”:尽管云涛遮断了夕阳,但夕阳应该离长安不远了,这里表达了对政治中心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云涛”比喻云层如波涛般翻滚,形象生动。
  • 对仗:“云中双塔巑岏”与“山外云涛断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登山望海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政治中心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云中双塔”、“山外云涛”、“夕阳”。
  • 详细解释:“云中双塔”象征着遥远和神秘,“山外云涛”象征着壮丽和迷茫,“夕阳”象征着希望和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巑岏”形容的是什么? A. 山峰高耸 B. 云层翻滚 C. 夕阳西下 答案:A

  2. 诗中的“长安”代指什么? A. 古代中国的首都 B. 扬州 C. 山峰 答案:A

  3. 诗中的“云涛”比喻的是什么? A. 云层如波涛般翻滚 B. 山峰高耸 C. 夕阳西下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了登山望海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耒《登山望海四首》与苏轼《题西林壁》:两者都描绘了登山望海的景象,但张耒的诗更注重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政治中心的向往,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苏轼诗选》:收录了苏轼的诗作,可以与张耒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

相关查询

旬休 陇州鱼龙川石鱼 送江西转运李定度支 送河中司马待制 游惠山 望汉江 夜直省舍 孙集仙世领东海 出次近郊 小渚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名存实亡 林檎 走字旁的字 范张鸡黍 包含岌的词语有哪些 枯耘伤岁 彑字旁的字 糊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不愧屋漏 止水 丕平 里字旁的字 木本水源 回筹转策 尸字头的字 颤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馋的词语有哪些 曾加 矢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