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中团寺柱》

时间: 2025-07-27 03:46:33

诗句

向来不识中团寺,一自移家得屡过。

纵使山僧真厌客,淡然相对有维摩。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3:46:33

原文展示:

题中团寺柱 赵蕃 〔宋代〕

向来不识中团寺,一自移家得屡过。 纵使山僧真厌客,淡然相对有维摩。

白话文翻译:

我以前从未听说过中团寺,自从搬家后多次经过这里。 即使山中的僧人真的不喜欢访客,我也能淡然地与他们相对,就像维摩诘一样。

注释:

  • 中团寺:指诗中提到的寺庙名称。
  • 屡过:多次经过。
  • 厌客:不喜欢访客。
  • 淡然:平静、不以为意的样子。
  • 维摩:指维摩诘,佛教中的著名居士,以其智慧和超脱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可能是赵蕃在搬家后,多次经过中团寺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寺庙的初次认识和与僧人相处的淡然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赵蕃在搬家后,对新环境中的中团寺产生了兴趣,多次经过并观察,从而产生了写诗的灵感。诗中表达了他对新环境的适应和对僧人态度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中团寺的初次认识和与僧人相处的淡然态度。首句“向来不识中团寺”表明诗人之前对中团寺一无所知,而“一自移家得屡过”则说明了搬家后多次经过的事实。后两句“纵使山僧真厌客,淡然相对有维摩”则展现了诗人即使面对僧人的冷淡,也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像维摩诘一样超然物外。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向来不识中团寺:诗人之前对中团寺一无所知。
  2. 一自移家得屡过:搬家后多次经过中团寺。
  3. 纵使山僧真厌客:即使山中的僧人真的不喜欢访客。
  4. 淡然相对有维摩:我也能淡然地与他们相对,就像维摩诘一样。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厌客”与“淡然相对”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超然态度。
  • 典故:使用“维摩”这一典故,增强了诗意的深度和广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新环境的适应和对僧人态度的理解,以及他超然物外的心态。诗人通过与中团寺的接触,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他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品格。

意象分析:

  • 中团寺:作为诗中的主要意象,代表了诗人新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 山僧:象征着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形象。
  • 维摩:作为典故中的意象,代表了智慧和超脱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寺庙名称是什么? A. 中团寺 B. 大明寺 C. 灵隐寺 D. 白马寺

  2. 诗人通过哪个典故来表达他的超然态度? A. 孔子 B. 维摩诘 C. 老子 D. 庄子

  3. 诗中“淡然相对有维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 A. 愤怒 B. 无奈 C. 超然 D. 悲伤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题壁诗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赵蕃的《题中团寺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但赵蕃的诗更侧重于对新环境的适应和对僧人态度的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背景信息,有助于理解赵蕃诗歌的时代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题李舍人蒲中新斋 赏花钓鱼二首 其二 英宗皇帝挽歌辞三首 寓泊郑圃寄献昌言舍人 庆文公八十会口号 送何济川为庞公使庆阳席上探得冬字 从始平公城西大阅 哭公素 其二 虞部刘员外 其四 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五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那拨 门字框的字 包含丢的成语 琼台玉宇 卝字旁的字 发硎新试 招之不来 天居 薪桂米珠 疋字旁的字 鬯字旁的字 釜结尾的成语 顺命 口字旁的字 壅滞 御苑 谊不容辞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