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郑巽坡咏菊并见寄韵二首》

时间: 2025-05-02 13:14:31

诗句

转蓬又是几三秋,客里常宜视鼎羞。

岭首舍梅无所有,衡阳断雁寄何由。

凄涼陈迹几年事,缱绻高情一夕留。

圣代断无车盖禁,诗筒毋惜到南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4:31

原文展示

《和郑巽坡咏菊并见寄韵二首》
作者:李曾伯

转蓬又是几三秋,客里常宜视鼎羞。
岭首舍梅无所有,衡阳断雁寄何由。
凄凉陈迹几年事,缱绻高情一夕留。
圣代断无车盖禁,诗筒毋惜到南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感受到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人在异乡感叹时光流逝,虽然身处客地,却时常感到羞愧。岭头上没有梅花可供欣赏,衡阳的孤雁又让我寄情何处。往事凄凉,几年间留下的痕迹令人感伤,但那份深情却在某个夜晚悄然留存。如今的圣代再也没有车马的禁忌,诗筒也不必吝惜送到南方的祝福。

注释

  1. 转蓬: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转蓬即为随风而转的蓬草,象征着无常和漂泊。
  2. 鼎羞:古代用鼎烹食,表示宴请或丰盛,但在此处表示客居他乡的羞愧之感。
  3. 岭首舍梅:岭头的梅花,暗指没有可以寄托情怀的景物。
  4. 衡阳断雁:衡阳的孤雁,象征着离别与思乡。
  5. 圣代:指理想的治世时代,诗中强调此时代没有过多的禁忌。
  6. 诗筒:用来装诗的筒,表达诗人对交流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生活在宋代,是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诗作多以山水和人生哲理为题材,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身处异乡之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菊花、秋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李曾伯的这首《和郑巽坡咏菊并见寄韵二首》不仅仅是一首关于菊花的诗,更是对人生、孤独、和乡愁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转蓬”引入,立刻让人感受到诗人漂泊的状态,转蓬象征着不稳定的生活与心境,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在外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岭首舍梅无所有”,传达出一种失落感,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志向,而在这异乡的山岭上,诗人却感到一无所有,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孤独感。接下来的“衡阳断雁寄何由”,则通过孤雁的意象,强化了离别的苦楚和对故乡的思念。

在最后两句,诗人提到“圣代断无车盖禁”,这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暗示在这样的时代中,与朋友的诗歌交流是无拘无束的,而“诗筒毋惜到南州”则表现了他对友人诗情的珍惜,让人感受到友谊的美好。

整首诗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深蕴哲理,情感细腻,展现了李曾伯深厚的文学修养与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转蓬又是几三秋:在漂泊中又经历了几个秋天,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漂泊的无奈。
  2. 客里常宜视鼎羞:身处客地,常常感到羞愧,暗示对家乡的愧疚与思念。
  3. 岭首舍梅无所有:在岭头没有梅花可赏,象征着失去的美好与孤独感。
  4. 衡阳断雁寄何由:衡阳的孤雁,让人感到寄托情感的无处,体现思乡之情。
  5. 凄凉陈迹几年事:往事的凄凉回忆,几年间的经历让人感慨。
  6. 缱绻高情一夕留:虽有深厚情感,却在某一夜晚显得尤为珍贵。
  7. 圣代断无车盖禁:理想的社会没有车马的禁忌,表达对自由交流的渴望。
  8. 诗筒毋惜到南州:珍惜诗歌的交流,愿意将诗歌送往南方,表达友谊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转蓬”,形象地反映出漂泊的心境。
  • 对仗:如“凄凉陈迹”和“缱绻高情”,形成了有节奏感的对比。
  • 意象:花、雁、岭等意象的运用,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与思乡,表现了诗人在异乡的情感纠葛,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展现了深厚的文化情感与人文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转蓬:象征漂泊与无常。
  2. 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志向。
  3. 孤雁:代表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4. 岭头:自然的意象,反映诗人对美景的向往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曾伯的“转蓬”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命的希望
    B. 漂泊与无常
    C. 美好的回忆

  2. 诗中提到的“衡阳断雁”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喜悦
    B. 思乡与离别
    C. 自由

  3.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什么? A. 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B. 对诗歌的厌恶
    C. 对自然的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都是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李曾伯的诗与陶渊明的作品相比,都有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苦乐的深刻理解,但李曾伯更强调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交流,而陶渊明则多通过自我反思表达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人李曾伯研究》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写竹与某 题濯足图寿陈隐翁 秋日自广至韶江行有作 其二十三 戊戌冬至南郊礼成庆成宴乐章四十九首 其四十四 天下乐 题李章勉学斋 题天开图画 晓天见雪二首 其一 重到地藏院 送刘子高宰新政二首 其一 朗湖道中因见二事信笔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提土旁的字 笨车 双人旁的字 饍羞 敌力角气 果行育德 目字旁的字 妇姑勃谿 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弓影浮杯 遽几 馬字旁的字 拍卖 逝结尾的成语 指结尾的成语 水字旁的字 全民皆兵 赔小心 刀结尾的成语 刚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