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子夜吴歌·夏歌》

时间: 2025-04-30 23:23:51

诗句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23:51

原文展示: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白话文翻译:

这湖面有三百里那么宽,荷花正盛开。
五月时节,西施在这里采摘荷花,人们看着她,心中如同在看“隘若耶”。
在月光未出之前,我就划船返回,归去越王的家乡。

注释:

字词注释:

  • 镜湖:形容湖水清澈如镜,宽广如镜。
  • 菡萏:指荷花,古代常用“菡萏”来称呼荷花。
  •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吴国的绝世美女,常与美丽和荷花联系在一起。
  • 隘若耶:指“仿佛若有所隘”,表示一种情景的美丽和迷人。

典故解析:

  • 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因其美貌而被用作政治工具,传说她采莲的场景被后人传颂。
  • 越王:指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国君,曾为吴国所败,后又复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作品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子夜吴歌·夏歌》创作于盛夏时节,反映了李白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中借用西施的形象,表现出人们对美的向往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子夜吴歌·夏歌》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引人入胜。开篇“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展现出一幅夏日湖畔的美丽画面,湖水清澈,荷花盛开,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接着提到西施采莲的场景,李白巧妙地将美与美结合,用西施的形象来升华诗的意境,体现出对女性之美的赞美和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最后“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归属感,尽管月亮尚未升起,但他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归去,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鲜明,展现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间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镜湖三百里”:描绘出湖面如镜,宽广的景象,给人以清澈宁静之感。
  2. “菡萏发荷花”:荷花盛开,象征着美好与生机。
  3. “五月西施采”:提到西施,暗示着美的存在与人们的欣赏。
  4. “人看隘若耶”:暗指看西施采莲的人们,心中感慨万千,仿佛景色美得如同名胜。
  5. “回舟不待月”:表现出急于归去的心情,月亮虽美,但不及归家的心急。
  6. “归去越王家”:归去故乡,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厚感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镜湖”比喻湖水的清澈,暗示着诗的清新自然。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整体结构更为和谐。
  • 意象:荷花、西施等意象相互交织,提升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美与人间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李白热烈奔放的个性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湖:象征宁静和纯净。
  • 荷花:象征美丽和生命的蓬勃。
  • 西施:象征美的化身,对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镜湖”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循环
    • B. 宁静与纯净(正确答案)
    • C. 战争与和平
  2. “西施”在诗中指代什么?
    • A. 一位历史人物(正确答案)
    • B. 一种花
    • C. 一种饮品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美的追求和对故土的思念(正确答案)
    • B. 对战争的反思
    • C. 对历史的探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另一首著名诗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 《早发白帝城》:同样表现出归家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对比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和杜甫的《春望》,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不同视角,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李白诗选》
  2. 《唐诗三百首》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译文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注释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哭宣城善酿纪叟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崔侍御十九韵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赠新平少年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 游南阳清泠泉 望木瓜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凤翥鹏翔 花开头的成语 扇市 用字旁的字 先我着鞭 食字旁的字 千秋万古 内族 鬼字旁的字 足字旁的字 零零 农牧业 行词告状 鬼话连篇 退滩 釒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