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12: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7:12:33
《奉送二十三舅录事》
作者: 杜甫
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
徐庶高交友,刘牢出外甥。
泥涂岂珠玉,环堵但柴荆。
衰老悲人世,驱驰厌甲兵。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
舟鹢排风影,林乌反哺声。
永嘉多北至,句漏且南征。
必见公侯复,终闻盗贼平。
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
从役何蛮貊,居官志在行。
贤良之人返回显赫的家族,我舅父也因此而名声在外。
徐庶交友广泛,刘牢之子也在外地做官。
泥土怎能比得上珠玉,环绕的墙壁只是柴草和荆棘。
我因衰老而感叹世事无常,厌倦了征战和甲胄的生活。
在春风中与江水别离,心中充满了泪水与血泪的渭阳情。
小舟在风中划出影子,树林里乌鸦的叫声仿佛在反哺。
永嘉的北风频繁,南征的路途却还在延续。
必定能够再次见到公侯,终究会听到盗贼被剿灭的消息。
郴州的气候十分寒冷,橘井旁的景象也显得凄清。
从事于边疆的蛮族,担任官职的志向在于行走。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关注社会民生,反映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杜甫的作品在情感上十分真挚,语言上也极为精炼,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深刻的社会寓意。
《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苦难。诗中表达了对亲人的祝福和对时局的忧虑。通过对家族、朋友的回忆,杜甫反映了他对于人情冷暖、世事无常的深刻感受。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杜甫对亲人的关心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开篇两句提到舅父名声在外,展现了家族的荣光。而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对比,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泥土与珠玉的对照,体现了社会地位与个人价值的矛盾。诗人借古人徐庶和刘牢的交友与外戚关系,反映了人际关系在当时社会中的复杂性。
中间几句表现了杜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战乱的厌倦,展现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结尾部分则描绘了郴州的凉冷气候,与橘井的凄清相映成趣,似乎在暗示着他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
这两句描写贤良之士回归显赫家族,显示出家族的荣耀与光辉,同时暗示出杜甫对舅父的钦佩。
徐庶高交友,刘牢出外甥。
引用历史人物徐庶与刘牢,表明诗人对于高尚友情的向往和对亲戚的思念。
泥涂岂珠玉,环堵但柴荆。
通过对比,反映了世俗的贫富差距,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淡薄。
衰老悲人世,驱驰厌甲兵。
表达了诗人对衰老与征战的厌倦,感叹世事无常。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
描绘了春江别离之情,充满了悲伤和无奈。
舟鹢排风影,林乌反哺声。
通过自然景象展现离愁,舟影与乌鸦的叫声象征着亲情。
永嘉多北至,句漏且南征。
表现出诗人对于远行的无奈与思念。
必见公侯复,终闻盗贼平。
对未来的期望与希望,期待社会的安宁。
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
描绘了郴州的寒冷,与凄清的橘井形成强烈对比。
从役何蛮貊,居官志在行。
表达了杜甫对边疆生活的理解与接受,体现了他对个人志向的坚持。
整首诗表达了对亲人的祝福、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杜甫通过对家族与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孤独与无奈,传达出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诗中提到的“徐庶”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A. 汉代 B. 三国 C. 唐代 D. 宋代
“泥涂岂珠玉”这句中,诗人想表达什么?
A. 贫穷 B. 富贵 C. 忧愁 D. 喜悦
诗人对未来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哪些句子中?
A. 必见公侯复,终闻盗贼平 B. 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
C. 舟鹢排风影,林乌反哺声 D. 从役何蛮貊,居官志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