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

时间: 2025-04-27 21:14:25

诗句

转惊波作怒,即恐岸随流。

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

关心小剡县,傍眼见扬州。

为接情人饮,朝来减半愁。

向晚波微绿,连空岸脚青。

日兼春有暮,愁与醉无醒。

漂泊犹杯酒,踌躇此驿亭。

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14:25

原文展示

《巴西驿亭观江涨》

转惊波作怒,即恐岸随流。
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
关心小剡县,傍眼见扬州。
为接情人饮,朝来减半愁。
向晚波微绿,连空岸脚青。
日兼春有暮,愁与醉无醒。
漂泊犹杯酒,踌躇此驿亭。
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白话文翻译

惊涛拍岸,波涛汹涌,令人担忧岸边会随水流动。
幸好有杯中美酒,心情才如海上的海鸥般自由。
我关心的小剡县,眼前却能看到扬州的景致。
为了和情人共饮,今晨我已减少了一半的愁苦。
傍晚时分,波光微微泛绿,岸边的草木也显得青翠。
日落时分,春天的气息与黄昏交织,愁绪与醉意交融,难以醒来。
漂泊在外,心中仍旧惦记着酒杯,此时我徘徊在驿亭。
相隔万里,彼此却同是漂泊的浮萍。

注释

  • 转惊波作怒:形容波涛汹涌,声势如怒。
  • 赖有杯中物:指有酒可饮,借此排遣烦忧。
  • 小剡县:指的是小剡县,位于浙江,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朝来减半愁:今晨因饮酒而减轻了一半的忧愁。
  • 向晚波微绿:傍晚时分,江水微泛绿色。
  • 日兼春有暮:日落时分,春天与黄昏交融。
  • 漂泊犹杯酒:漂泊在外,仍然依赖酒来解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生活困苦,诗作深刻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巴西驿亭观江涨》是杜甫在流亡生涯中所作,正值安史之乱后,他的生活遭受极大困顿。这首诗表现了他对江河景象的感受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江水涨潮的描写,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波动和对生活的感慨。开篇即以“转惊波作怒”引入,展现了江水的汹涌与诗人内心的焦虑。接着,诗人以“赖有杯中物”自我安慰,展现出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洒脱。诗中提及“小剡县”和“扬州”,反映了他对故乡的眷念与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而后,诗人描绘了江水的美丽与黄昏的宁静,象征着生活中的短暂与无常。最后两句“漂泊犹杯酒,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既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想念,也道出了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显示出一种深沉的无奈与哲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转惊波作怒:波涛激荡,形容江水的汹涌,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
  2. 即恐岸随流:担心岸边的景象会被水流冲走,暗含对时局的忧虑。
  3. 赖有杯中物:杯中的酒成了诗人解忧的寄托。
  4. 还同海上鸥:酒使他感到自由自在,如同海鸥一样。
  5. 关心小剡县:提及小剡县,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6. 傍眼见扬州:眼前的景色让他联想到扬州。
  7. 为接情人饮:为情人共饮,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8. 朝来减半愁:饮酒后,心中的忧愁减轻。
  9. 向晚波微绿:晚上的江水泛着微绿,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
  10. 连空岸脚青:岸边的草木与江水相映成趣。
  11. 日兼春有暮:春天的气息与黄昏相交,让人感叹光阴流逝。
  12. 愁与醉无醒:愁苦与醉意交织,难以清醒。
  13. 漂泊犹杯酒:漂泊生活中,酒成为他唯一的慰藉。
  14. 踌躇此驿亭:在驿亭中徘徊,感叹人生的无常。
  15. 相看万里外:虽然相隔万里,心灵却相通。
  16. 同是一浮萍:两人都是漂泊不定的浮萍,象征着生活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以“浮萍”比喻漂泊的人生,形象生动。
  • 拟人:将江水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对故乡的思念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呈现出一种无奈而又豁达的情感基调。杜甫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漂泊,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涛:象征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 杯酒:代表诗人对生活的解脱与寄托。
  • 扬州/小剡县:故乡的象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 浮萍:象征漂泊不定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甫的《巴西驿亭观江涨》是写于哪个历史时期?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2. 诗中提到的“小剡县”代表了什么?

    • A. 诗人的故乡
    • B. 一个风景名胜
    • C. 一座名山
  3. 诗中“转惊波作怒”暗示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焦虑
    • C. 平静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李白:杜甫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现实,情感深沉;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与理想,风格洒脱。两者在表达漂泊主题时,杜甫更倾向于愁苦,而李白则更显豪情。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纪事二十四首 去国行 自题新中国未来记 澳亚归舟杂兴 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 广诗中八贤歌 刘荆州 东归感怀 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 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竖心旁的字 曰字旁的字 古古怪怪 豆字旁的字 至字旁的字 两袖清风 禅斋 包含蚁的成语 噙齿戴发 孕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蹈的成语 永劫沉沦 包含牝的成语 嘻叹 戈字旁的字 圭角不露 释怨 悬羊卖狗 撒网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