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2:24
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坟起成高丘。
江流倾转力不胜,左啮右吐非自由。
南郡城南独何者,平地生长殊不休。
当中屋背不盈尺,深入百丈皆石楼。
古人不知下有怪,发破不掩水涨浮。
传言夏鲧塞洚水,上帝爱此无敢偷。
窃持大畚负长镈,刺取不已帝使流。
禹知水怒非塞止,网捕百怪杂蜃鳅。
掘壕入土不计丈,投掷填压声鸣啾。
一时既定忧后世,恐此窃出坏九州。
神人已死无复制,故以此土封其头。
发之辄满不可既,意使灵物长幽囚。
前年大旱千里赤,取土盈掬雨不收。
谁言咫尺旧黄壤,中有千岁龙与虬。
高山万仞犹可削,嗟此何独生如疣。
天长地远莽无极,虽有缺坏谁能赒。
我疑天意固有在,患世多事穷镌锼。
埏陶鼓铸地力困,久不自补无为忧。
世无女娲空白石,磊磊满地如浮沤。
耕田凿井自无已,息壤无几安能酬。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2:24
《息壤》
作者:苏辙 〔宋代〕
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坟起成高丘。
江流倾转力不胜,左啮右吐非自由。
南郡城南独何者,平地生长殊不休。
当中屋背不盈尺,深入百丈皆石楼。
古人不知下有怪,发破不掩水涨浮。
传言夏鲧塞洚水,上帝爱此无敢偷。
窃持大畚负长镈,刺取不已帝使流。
禹知水怒非塞止,网捕百怪杂蜃鳅。
掘壕入土不计丈,投掷填压声鸣啾。
一时既定忧后世,恐此窃出坏九州。
神人已死无复制,故以此土封其头。
发之辄满不可既,意使灵物长幽囚。
前年大旱千里赤,取土盈掬雨不收。
谁言咫尺旧黄壤,中有千岁龙与虬。
高山万仞犹可削,嗟此何独生如疣。
天长地远莽无极,虽有缺坏谁能赒。
我疑天意固有在,患世多事穷镌锼。
埏陶鼓铸地力困,久不自补无为忧。
世无女娲空白石,磊磊满地如浮沤。
耕田凿井自无已,息壤无几安能酬。
这首诗描述了江面上薄如席的寒沙,夜里坟墓突然隆起成高丘。江流倾斜而过,力量难以承受,左右啮咬却无法自由。南郡城南究竟有什么,平地上生长得如此不休。中间房屋的背后不盈尺,深入地下百丈全是石楼。古人不知道地下有怪物,破坏了也掩盖不了水的涨浮。传说夏鲧把水堵住,上帝对此很喜爱无人敢偷取。窃贼手持大镢刀,刺取不已使水流不断。禹知道水的愤怒不是堵住就能解决的,网捕百怪诸如蜃和鳅。挖掘河道不计其长短,填土压响声鸣啾。一时之间已定忧虑后世,恐怕这会潜出坏了九州。神人已经死去无法复生,因此用这土封住他们的头。发之即满不可再,意思是让灵物长久幽囚。前年大旱千里干枯,取土盈掬却雨水不收。谁说咫尺的旧黄土中,竟有千年的龙与虬。高山万仞尚可削平,唉,这何以独生如疣。天地辽阔无边无际,虽然有缺损谁能补救。我怀疑天意本有在,忧虑世事多而困扰。陶埏铸造地力困乏,久而不补无谓忧虑。世上无女娲空白石,满地堆砌如浮沤。耕田凿井自无止息,息壤不多怎么能报偿。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翁,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见长,尤其擅长词和散文,其文学风格清新脱俗,思想深刻。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中表现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作者对天地、历史、民生的关心与忧虑。
《息壤》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诗,诗中通过对“息壤”的探讨,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人类无能为力的感慨。开篇以“寒沙薄如席”引入,设定了江河的萧瑟与无情,随后通过坟墓的隆起引出自然变化的奇异与不可捉摸。诗人忧虑后世,担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在诗的中间部分,苏辙提到古人对自然怪异现象的无知,表现了古代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奈与隔阂。而后通过提及夏鲧与禹,诗人指出人类虽然尝试去掌控自然,但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是愚蠢的尝试。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现代社会的忧虑愈加明显,形象地描绘了干旱带来的困境,借助“千岁龙与虬”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古代智慧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最后,通过对“息壤”的思考,诗人提醒人们应珍视自然,不应过于依赖人类的力量。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到对人类命运的深思,充分展现了苏辙作为一位诗人的高超技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无力与敬畏,进而引发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测试:
《息壤》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诗中提到的“息壤”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女娲”是做什么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