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6 10:4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0:47:41
白须
作者: 苏辙 〔宋代〕
中岁谬学道,白须何由生。
故人指我笑,闻道未能行。
我笑谢故人,唯唯亦否否。
老聃古道师,白发生而有。
佛告波斯匿,汝有不白存。
亭中掌亭人,何尝随客奔。
客去不用留,主在亭不毁。
墁墙支折栋,在我不在尔。
道成款玉晨,跪乞五色丸。
肝心化黄金,齿发何足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修道的感悟。中年时我误入歧途,白须是何时生的呢?老朋友笑我,听说我学习道理却不能实践。我笑着感谢他们,回答时只说“是”或“不是”。老子是古道的老师,他的白发是修道的结果。佛对波斯匿说,你有不白的东西存在。亭子的主人,何曾随客奔波?客人走了不必留下,而主人在亭子里是不会毁坏的。墙壁和屋顶的支撑在我这里,而不在于你。道理已经成就如玉晨,跪求五色的仙丹。我的肝心化为黄金,牙齿和头发又何足挂齿呢?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俱佳而著称,尤其以诗和散文见长,风格清新,作品中常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年阶段,作者对自己的修道之路和人生感悟进行了深刻反思。白须的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诗中流露出对修行未能成功的无奈与自嘲。
《白须》一诗通过对古道修行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反思。诗人自谦地承认自己在中年之际误入歧途,白须的生长不仅是自然的标志,更是他人生路上的一条警示线。面对故人的嘲笑,诗人不以为忤,反而以笑回应,显示出他对生命的豁达态度。
诗中提到老子和佛教的典故,展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对智慧的追求。老子的白发象征着智慧,而佛教的教诲则提醒人们内心的真实存在。这些元素的结合,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感慨,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
“亭中掌亭人,何尝随客奔。”这一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主人与客人的关系象征着人生中的得失,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价值的坚持。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蕴深远,既有对人生的自省,也有对道理的追求,给人以深思的余地。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反思,强调内心的真实和智慧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修道的自省,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与思考,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须》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老聃”指的是?
诗中“亭中掌亭人”主要表达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