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2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9:26
当时我醉,美人颜色,如花堪悦。
今日美人去,恨天涯离别。
青楼朱箔,婵娟蟾桂,三五初圆,伤二八还又缺。
空伫立,一望一见心绝。心绝。
顿成凄凉,千里音尘,一梦欢娱,推枕惊巫山远,洒泪对湘江阔。
美人不见,愁人看花,心乱念愁,奏绿绮弦清切。
何处有知音,此恨难说。怨歌未阕。
恐暮雨收行云歇。窗梅发。
乍似睹芳容冰洁。
当时我喝醉了,美人的面色如花般娇艳,让人心醉。
如今美人已经离去,心中恨恨地思念着天涯的别离。
在青楼朱箔之间,月亮和桂花相伴,农历十五的月亮初现,却又伤感二八少女的缺憾。
我空自伫立,遥望远方,心中却已绝望,心已绝望。
顿时心中感到凄凉,千里之外的音讯,仿佛一梦欢娱,惊醒时发现巫山已远,泪洒湘江宽阔。
美人不见,我愁苦地看着花,心中乱思愁绪,弹奏着清脆的绿绮音弦。
何处能够找到知音,这种恨难以言表,怨歌还未结束。
恐怕黄昏的细雨将行云收起,窗外梅花开始绽放,似乎又让我见到了那冰洁的芳容。
晁补之(约1056年-1128年),字允和,号白云,北宋诗人、词人,词风清新,情感丰沛,常以离别、思念为主题。
《洞仙歌》创作于晁补之早年,正值他多次经历离别与思念,情感细腻,字句间流露出对美人和离别的深切感伤。
《洞仙歌》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因离别而产生的凄凉画面。开头两句对美人的赞美,表现了作者的欢愉与陶醉,而接下来的离别则深刻体现了人间的无常与惆怅。诗中多处提及自然意象,如青楼、朱箔、蟾桂等,巧妙地将美人与自然景物融合,借以表达对美人的思念。尤其是“千里音尘,一梦欢娱,推枕惊巫山远”,展现了作者在梦中与美人相聚的美好与梦醒后的失落,让人心生怅惘。最后几句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对知音的渴望与离别的无奈,充分展示了古人对情感的深入理解与哲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人深切的思念与离别的惆怅,传达出一种无法诉说的情感,体现了古人对人生无常、情感脆弱的感悟。
诗中提到的“青楼”指的是:
“何处有知音,此恨难说”中“知音”的意思是:
“洒泪对湘江阔”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