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2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3:23:17
穷邦无以糊吾口,岁岁荒山收橡斗。
商歌白石不胜寒,非为荆州三往还。
天下无人知我意,得君相合一言间。
三书丞相何烦上,再见客卿宁用赏。
愿闻关中季布名,何得此声梁楚城。
论心四子谁许我,百金一诺兹为荣。
唐公才非今世士,不见圣人见君子。
我今正似逃虚空,闻人跫然已心喜。
君不见玉川月蚀诗律难,不独虾蟆遭骂弹。
凭陵百怪付公等,青天蜀道宁容攀。
它时邹湛名亦好,常在我知因岘山。
在贫穷的国家,我无以为生,年复一年,只能在荒山中收集橡子。
商歌与白石无法抵挡寒冷,这并非因为我曾三度往返荆州。
世间无人了解我的心意,唯有你我能在言语中相合。
给丞相的三封信何必再烦,见到客卿又何必用赏赐。
我想知道关中的季布的名声,为什么会传到梁楚城。
论心志四位贤者谁愿意支持我,百金一诺就是我最大的荣耀。
唐公的才华并非今世士人所能比拟,未曾见过圣人只见君子。
我现在就像在逃避虚空,听到人的脚步声已心中欢喜。
你难道没看到玉川的月蚀诗律艰难,不只是虾蟆遭到骂弹。
把百怪都托付给你们,青天蜀道又怎能随意攀登。
将来邹湛的名声也会很好,常在我心中因岘山而知。
晁补之(约1050年-1128年),字道韫,号子华,晚号梅溪,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擅长诗歌、散文、词等多种文体。
此诗写于作者身处困境时,反映了他对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可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政治环境的不满与对知己的渴望。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增强了作品的深度与厚重感。
这首诗展现了晁补之深邃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个人境遇的叙述,引出了对友情和志同道合者的渴望。开篇的“穷邦无以糊吾口”直白而强烈,揭示了他身处困境的现实。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商歌与白石的寒冷,映衬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整首诗贯穿着对社会孤立与失落的思考,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惜。尤其在“天下无人知我意,得君相合一言间”中,诗人渴望被理解与共鸣的情感尤为真挚。
此外,诗中历史典故的使用,如季布的名声,不仅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向往。通过对唐公的描写,晁补之表达了对当时士人的不满,认为当代士人缺乏真正的才华与德行。他通过“逃虚空”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在现实中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情感的真挚与深邃让人动容。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的失望与对真正才华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穷邦”指的是:
A. 富裕的地方
B. 贫穷的地方
C. 繁华的城市
D. 乡村
诗人希望了解的历史人物是:
A. 韩信
B. 孙子
C. 季布
D. 曹操
诗中提到的“唐公”象征:
A. 贫穷
B. 才华卓越的人
C. 普通士人
D. 失意者
答案:
杜甫与晁补之的作品均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但杜甫的诗多以悲壮为主,而晁补之则在孤独中夹杂着对友谊的渴望,情感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