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51: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51:38
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
黄庭坚 〔宋代〕
公才如洪河,灌注天下半。
风日未尝撄,昼夜圣所叹。
名世二十年,穷无歌舞玩。
入宫又见妒,徒友飞鸟散。
一饱事难谐,五车书作伴。
风雨暗楼台,鸡鸣自昏旦。
虽非锦绣赠,欲报青玉案。
文似离骚经,诗窥关雎乱。
贱生恨学晚,曾未奉巾盥。
昨蒙双鲤鱼,远托郑人缓。
风义薄秋天,神明还旧贯。
更磨荐祢墨,推挽起疲懦。
忽忽未嗣音,微阳归候炭。
仁风从东来,拭目望斋馆。
鸟声日日春,柳色弄晴暖。
漫有酒盈樽,何因见此粲。
这首诗借用大江的气势来比喻诗人的才华,像洪水般灌溉着大地,足以滋养天下。即使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也从未感到满足,日夜在圣人所感叹。二十年的名声,然而却没有歌舞的乐趣。在宫中再次见到嫉妒的目光,昔日的朋友如飞鸟般散去。人生的理想难以实现,只有五车书籍作伴。风雨笼罩着楼台,鸡鸣声伴随着黑暗,虽不是华丽的赠礼,却想要回报那青玉的案头。文章如同《离骚》,诗歌又窥见《关雎》的混乱。生于低微家庭,遗憾学习得晚,从未侍奉过尊贵的仪式。昨夜得到了双鲤,远托郑国的朋友安缓。风义如同秋天的清风,神明仍旧回归本性。更要磨砺荐福的墨水,推起疲惫的意志。忽然间音信未至,微弱的阳光回到炭火旁。仁爱的风从东边吹来,擦拭着我期待的书斋。鸟鸣声声传来春意,柳色在阳光下愈加明媚。漫天酒樽盈满,何以见此美景。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初仕宋仁宗、后为哲宗时的宰相。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广泛受到后世推崇。
这首诗是黄庭坚在与友人交往中所作,反映了他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与对时事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和生活的思考。在南宋时期,文人们追求高雅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黄庭坚的诗歌正体现了这种追求。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较为自由的韵律,诗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意象,体现了作者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诗人以“洪河”之势描绘自己的才华,开篇即给人一种气吞山河的感觉。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个人生活的困扰与自愈,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
在诗中,黄庭坚通过“名世二十年,穷无歌舞玩”来表达自己在成就与快乐之间的失落,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的无奈与不满。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自然景色描写,展现了生机与希望,尤其“鸟声日日春,柳色弄晴暖”渗透出一种生活的乐趣与对未来的期盼。整首诗在忧愁与欢愉之间游走,最终回归到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黄庭坚对个人才华、人生理想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生活的感慨。诗中展现的情感在于对社会的批判与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一种既忧伤又积极的生活态度。
诗人用什么比喻自己的才华?
A. 大海
B. 洪河
C. 小溪
D. 瀑布
“风雨暗楼台”中“楼台”指的是什么?
A. 建筑
B. 诗人的心情
C. 自然景象
D. 朋友
诗中提到的“双鲤鱼”象征什么?
A. 朋友
B. 吉祥的事物
C. 诗歌
D. 知识
黄庭坚与苏轼同为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诗多描绘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而苏轼的诗则更具豪放与哲理。两者在风格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