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35:31
原文展示:
奉命分祀孔庙作
唐顺之 〔明代〕
后圣礼先师,斯文端在兹。
将陈百官富,讵止一牢祠。
入室瞻遗器,圜桥展盛仪。
乐堪三月听,奠想两楹时。
执鬯元公肃,捧璋髦士宜。
鄙儒叨小相,端甫奉前规。
白话文翻译:
奉命分祀孔庙作
唐顺之 〔明代〕
后世的圣人尊崇先师孔子,文化的根本就在这里。
将要展示百官的丰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祭祀。
进入室内瞻仰遗留下来的器物,围绕桥梁展示盛大的仪式。
音乐可以听上三个月,祭奠时想象两楹之间的情景。
手持香酒的元公庄重,捧着玉璋的英俊士人适宜。
我这个浅薄的儒生有幸担任小相,端正地遵循前人的规矩。
注释:
- 后圣:指后世的圣人。
- 礼先师:尊崇先师孔子。
- 斯文:指文化、文明。
- 端在兹:根本就在这里。
- 陈百官富:展示百官的丰富。
- 讵止一牢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祭祀。
- 入室瞻遗器:进入室内瞻仰遗留下来的器物。
- 圜桥展盛仪:围绕桥梁展示盛大的仪式。
- 乐堪三月听:音乐可以听上三个月。
- 奠想两楹时:祭奠时想象两楹之间的情景。
- 执鬯元公肃:手持香酒的元公庄重。
- 捧璋髦士宜:捧着玉璋的英俊士人适宜。
- 鄙儒叨小相:我这个浅薄的儒生有幸担任小相。
- 端甫奉前规:端正地遵循前人的规矩。
诗词背景: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应德,号荆川,江苏常州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这首诗是他在奉命分祀孔庙时所作,表达了对孔子的尊崇和对文化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儒生的谦逊和遵循传统的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孔庙祭祀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孔子及其文化的深厚敬意。诗中“后圣礼先师,斯文端在兹”一句,直接点明了孔子在后世圣人心中的地位,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随后的诗句通过对祭祀仪式的细致描绘,如“入室瞻遗器,圜桥展盛仪”,传达了仪式的庄严和文化的丰富。最后两句“鄙儒叨小相,端甫奉前规”,则体现了作者作为儒生的谦逊和遵循传统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的决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后圣礼先师,斯文端在兹”:后世的圣人尊崇先师孔子,文化的根本就在这里。
- “将陈百官富,讵止一牢祠”:将要展示百官的丰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祭祀。
- “入室瞻遗器,圜桥展盛仪”:进入室内瞻仰遗留下来的器物,围绕桥梁展示盛大的仪式。
- “乐堪三月听,奠想两楹时”:音乐可以听上三个月,祭奠时想象两楹之间的情景。
- “执鬯元公肃,捧璋髦士宜”:手持香酒的元公庄重,捧着玉璋的英俊士人适宜。
- “鄙儒叨小相,端甫奉前规”:我这个浅薄的儒生有幸担任小相,端正地遵循前人的规矩。
- 修辞手法:
- 比喻:“乐堪三月听”比喻音乐的美妙和持久。
- 对仗:“执鬯元公肃,捧璋髦士宜”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对文化的重视,以及作为儒生的谦逊和遵循传统的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后圣”:后世的圣人,象征着对孔子的尊崇。
- “斯文”:文化、文明,象征着文化的根本。
- “遗器”:遗留下来的器物,象征着历史的传承。
- “圜桥”:围绕桥梁,象征着仪式的盛大。
- “两楹”:两楹之间的情景,象征着祭奠的庄严。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后圣”指的是什么?
A. 后世的圣人
B. 后世的文人
C. 后世的官员
- 诗中“斯文端在兹”中的“兹”指的是什么?
A. 这里
B. 孔子
C. 文化
- 诗中“执鬯元公肃”中的“鬯”指的是什么?
A. 香酒
B. 玉璋
C. 祭祀
- 诗中“鄙儒叨小相”中的“鄙儒”指的是谁?
A. 作者自己
B. 其他儒生
C. 孔子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阅读唐顺之的其他诗作,如《登岳阳楼》等,以了解其诗风和思想。
- 诗词对比:可以与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进行对比,两者都涉及对先贤的尊崇和对文化的重视。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唐顺之诗集》
- 《明代文学史》
- 《孔子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