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9:22:50
原文展示
春晴无处不繁华,
多少游人逐钿车。
尽道东风花柳好,
谁知生意在桑麻。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阳光明媚,处处都是繁华的景象,多少游人乘着华丽的马车游玩。大家都说东风吹来,花和柳树都特别好看,但谁又知道真正的生意在于桑树和麻地呢?
注释
- 逐:追逐,赶上。
- 钿车:指装饰华丽的马车。
- 尽道:尽皆说,大家都说。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和生机。
- 生意:指农作物的生长和经济收益,桑麻是指桑树和麻类植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字仲荦,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生活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作品多反映对社会现实的关切,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即事》创作于春天,正值生机勃勃的季节。诗人以游人的欢愉和自然景观的美丽为背景,揭示了表面繁华与实际生计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农民的辛劳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即事》通过春日的景象,展现了人们在繁华表象下未必能察觉的生活真相。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游人们在欣赏花柳的盛景,象征着社会的繁荣与热闹。然而,后两句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虽然东风带来了花柳的美丽,但真正的生意和生活的基础却在于那些不起眼的桑树和麻地。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游人的欢愉与农田的辛劳形成鲜明对照,使人反思在繁华的表象背后,劳动者的付出与生计的重要性。整首诗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既展现了春日的美景,也引发了对真实生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感与思考,彰显了其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晴无处不繁华:春天的阳光普照大地,到处都是繁华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 多少游人逐钿车:许多游人追逐着华丽的马车,体现出人们对春日美景的向往与追求。
- 尽道东风花柳好:大家都在赞美东风中花和柳树的美丽,反映出一种普遍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 谁知生意在桑麻:然而,真正的生计却在于那些普通的桑树和麻地,暗示着辛勤劳动的重要性和被忽视的现实。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两句对比游人的欢乐与桑麻的生计,体现出生活的多面性。
- 象征:桑树和麻地象征着务实的生活和劳动的价值,形成与春日花柳美景的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揭示生活的真实与表象之间的矛盾,强调在繁华的春日美景中,劳动与生计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基础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晴:象征温暖与希望,预示着新的开始。
- 钿车:象征表面的富贵与繁华,代表享乐的生活。
- 东风: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但也引出对真实生活的反思。
- 桑麻:象征勤劳与生活的基础,代表真实的生计与经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钿车”指的是什么?
- A. 贫穷的马车
- B. 华丽的马车
- C. 农田的拖拉机
- D. 渔船
-
诗中提到的“桑麻”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花朵
- B. 劳动与生计
- C. 游人的快乐
- D. 繁华的都市
-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幸福与快乐
- B. 忧伤与失落
- C. 反思与深思
- D. 激昂与豪情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生计的艰难。
- 李白《庐山谣》:借助自然景观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以庐山的壮丽景色为背景,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与黄庚的现实主义形成对比。
- 杜甫的《春望》:在春日景象中,体现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怀,体现出对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
- 《古诗十九首》:了解古诗的风格与特点,比较不同诗人作品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