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1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1:34
送进士田卓入华山
作者:姚合 〔唐代〕
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
辞家计已久,入谷住应深。
偶坐僧同石,闲书叶满林。
业成须谒帝,无贮白云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进士田卓前往华山的情感。随身带走的是什么呢?是《六经》和一把琴。离开家已经计划了很久,进入山谷后应该会住得很深。偶尔坐在和尚共用的石头上,闲暇时读书,书页在林间飘落。等到事业成功后,必须去朝见皇帝,而自己却没有存下什么心思在这白云之中。
姚合(约780-842年),字子元,号惭愧,唐代诗人,出身于贫苦家庭,后经过努力成为进士,历任多地官职。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描绘山水与人情。
这首诗创作于姚合担任官职期间,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田卓作为进士即将赴华山求学,诗人对此表示送别和祝福。华山作为道教圣地,象征着隐逸与学问,是理想的求学之地。
《送进士田卓入华山》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田卓的送别,表达了对他学业前途的美好祝愿及对未来的期许。开篇“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直接点出田卓身上所携带的文化积累和对音乐的热爱,显示出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接下来的“辞家计已久,入谷住应深”则透露出田卓对求学之路的冥思苦想,显现出他对理想的追求与执着。
诗中“偶坐僧同石,闲书叶满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求学图景,意境悠远,令人向往。此处不仅表现了田卓的修身养性之志,也透出诗人对这种清闲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最后两句“业成须谒帝,无贮白云心”则暗含了对现实的思考,虽然田卓的理想是追求学问和内心的宁静,但终究要面对世俗的功名与责任。这种矛盾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
辞家计已久,入谷住应深。
偶坐僧同石,闲书叶满林。
业成须谒帝,无贮白云心。
整首诗表达了对求学者田卓的祝福,同时也反映出知识分子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矛盾,强调了人们对理想的渴望与对功名利禄的无奈。
田卓随身带走了什么?
A. 书籍
B. 六经与一琴
C. 朋友
田卓离家是经过怎样的思考?
A. 随意决定
B. 深思熟虑
C. 迫不得已
诗中的“白云心”象征着什么?
A. 追求功名
B. 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C. 对生活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