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3: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3:26
多丽
刘公㦷吏部每为余言苏门百泉之胜,冬日行汲县道中,遥望峰峦幽异,未及登眺,感赋一阕,并以寄刘
—— 陈维崧
记得刘子曾告诉我,苏门山的风景真好。百泉水清澈而幽静,像千尺高的银瀑布轰鸣。山崖上的松树在夜里发出潺潺的水声,古老的小溪边,樵夫的歌声在晨风中回荡。寿柏树上缠绕着藤蔓,险峻的梯子和恶劣的栈道,山上没有不长树的地方,树上没有不栖息鸟儿的地方。小径曲折,时而有虎落,幽静的地方传来人的呼喊。轻松自如,仿佛指间的琴弦已断,山前的月亮已明。自从渡过桑乾河水,马头总是向西微笑。打算在十月寒衣时前来,来此山村采摘荷蓧。叹息世间的尘俗,难以攀登仙境,再来的时候猿猴和仙鹤也会嘲笑我。只希望见到那满山的青苔,难以忘怀。回头听到似乎有人在山半处长啸。
作者介绍: 陈维崧(公元1626年-约1711年),字仲明,号青阳,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现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作于诗人冬日行于汲县道途中,遥望苏门山及其美景,因而产生感慨,寄托对刘公的友谊和对自然的赞美。
陈维崧的《多丽》融汇了优雅的自然景色与深厚的哲理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苏门山的百泉、银瀑、松崖等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作者在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还细腻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与思索,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诗的开头引入刘公的谈话,增加了亲切感与生活气息,之后通过种种意象,展现了苏门山的幽静与美丽,诗人仿佛置身于此,感受着山水间的清新与宁静。诗的最后则回归到对尘世的叹息,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令人沉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苏门山的自然风光,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尘世的感慨,展现出一种追求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复杂情感。
诗词测试:
选择题: 苏门山的美景主要通过哪几种意象表现?
填空题: 诗中“雷辊千尺银瀑”中的“银瀑”是用来形容__。
判断题: 诗人对现实生活持积极态度。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