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1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11:25
冯去非《点绛唇》
秋满孤篷,翠蒲红蓼留人住。
一帘香缕。边影惊鸿度。
小据胡床,旧事新情绪。
凭谁诉。蜡灯犀尘。拟共西风语。
秋天的气息充满了孤舟,翠绿的蒲草和红色的蓼草让人留连忘返。
一帘香气缭绕,影子似惊鸿般掠过。
我独坐在胡床上,思绪纷飞,往事和新情交织。
我该向谁倾诉呢?蜡烛微光下,尘埃飞舞,似乎想与西风低语。
该诗中没有直接的历史典故,但“惊鸿”一词常用于形容女子的轻盈与美丽,常见于古代诗歌中,给人以优雅之感。
冯去非(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字子华,号去非,晚号青山隐者。以其清新脱俗的作品著称,风格多以婉约为主,常常表现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点绛唇》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词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思绪的纷繁。
《点绛唇》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独特的意象,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又感伤的画面。开篇“秋满孤篷”一句,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寂静而清冷的秋季场景,孤舟的意象似乎承载着词人的孤独与思念。接下来的“翠蒲红蓼留人住”,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暗示了情感上的留恋与牵挂。
“惊鸿度”则通过动态的影像,展现出词人内心情感的波动与对过往的回忆。对比之下,后面的“小据胡床,旧事新情绪”,则表现出一种静态的思考,词人在胡床上独坐,显得格外孤独,旧事与新情交融,心中滋生的情感愈加复杂。最后的“凭谁诉”表明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孤寂,蜡灯微光之下,尘埃飘浮,仿佛映射出他对生活的感悟与低语,整个词作在充满秋色的意境中,流露出深深的感伤与思索。
整首词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生活的感慨,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期许。
诗中提到的“翠蒲红蓼”主要指什么?
“凭谁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边影惊鸿度”中的“惊鸿”用来形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