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边戍诗》

时间: 2025-04-23 09:34:21

诗句

秋月出中天。

远近无偏异。

共照一光辉。

各怀离别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9:34:21

原文展示:

边戍诗 萧衍 〔南北朝〕

秋月出中天。 远近无偏异。 共照一光辉。 各怀离别思。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月亮升至中天, 无论远近都同样明亮。 共同沐浴在这片光辉下, 每个人心中都怀着离别的思念。

注释:

  • 中天:天空的中央,指月亮升至最高点。
  • 偏异:差异。
  • 光辉:指月光。
  • 离别思:离别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尤其擅长写诗。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月下的边疆景象,表达了边疆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南北朝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士兵们常常远离家乡,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用以表达士兵们的共同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秋月这一意象,将边疆士兵的孤独和思念巧妙地表达出来。诗中的“秋月出中天”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明亮的夜晚,而“远近无偏异”则强调了月光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月光。最后两句“共照一光辉,各怀离别思”则将月光与士兵的情感联系起来,月光虽普照,但每个人的心中却充满了离别的苦楚。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边疆士兵共同的心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月出中天”:描绘秋夜的月亮升至天空的最高点,营造出宁静而明亮的夜晚氛围。
  2. “远近无偏异”:强调月光的普遍性,无论远近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明亮。
  3. “共照一光辉”:月光普照,士兵们共同沐浴在这片光辉之下。
  4. “各怀离别思”:尽管月光普照,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离别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远近无偏异”与“共照一光辉”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 拟人:将月光拟人化,使其具有普照和安慰的特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边疆士兵的孤独和思念。通过秋月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士兵们在月光下共同感受到的离别之情,展现了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月:象征着宁静、明亮和普遍性,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孤独。
  • 光辉:象征着安慰和普照,但也突出了士兵们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中天”指的是什么? A. 天空的中央 B. 地面的中央 C. 月亮的中央 D. 太阳的中央

  2. 诗中的“离别思”指的是什么? A. 离别的快乐 B. 离别的思念 C. 离别的痛苦 D. 离别的回忆

  3.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表达了边疆士兵的孤独和思念。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月亮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萧衍的《边戍诗》都表达了边疆士兵的情感,但王昌龄的诗更加直接和悲壮,而萧衍的诗则更加含蓄和抒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朝诗选》:收录了萧衍及其他南朝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边塞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题材的诗歌。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咏意 寄题盩厔厅前双松(两松自仙游山移植县厅) 晚题东林寺双池 答友问 寄张十八 醉题候仙亭 重答刘和州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食饱 晚秋闲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手字旁的字 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徒的词语有哪些 世代相传 金钗十二 衣字旁的字 包含按的词语有哪些 恼怒 像生儿 舌字旁的字 寒气刺骨 子字旁的字 王叟辕车 幺字旁的字 遁天倍情 建德乡 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峭逼 投鼠之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