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3:52
游三觉山
齐己 〔唐代〕
白石路重重,萦纡势忽穷。
孤峰擎像阁,万木蔽星空。
世论随时变,禅怀历劫同。
良宵正冥目,海日上窗红。
这首诗描绘了游览三觉山的情景。白色的石头铺成的小路曲折蜿蜒,让人感觉走到了尽头。孤零零的山峰像一座高阁挺立,茂密的树林遮挡了星空。世俗的看法随着时间而变化,但内心的禅意却经历了无数的劫难依然如故。此时良夜正深,眼前的窗子透出海天交接的红光。
“世论随时变,禅怀历劫同”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洞察和对内心修养的坚持,是对禅宗思想的体现。禅宗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不受外界影响的智慧。
齐己,字叔齐,号青溪,唐代诗人,以佛教诗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包含禅意,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此诗创作于唐代,时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共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游览山水,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内心的宁静。
这首《游三觉山》以山水景致为背景,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诗的开头描绘了蜿蜒的白石小路,营造出一种探索与寻求的氛围。诗人通过对孤峰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巍峨与壮丽,同时也象征着人内心的独立与坚定。在描写万木遮天的场景时,诗人用“蔽星空”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与世隔绝、回归自然的感觉。
后半部分,诗人反思世俗的变化与内心的恒定,体现了对时间流逝、世态炎凉的洞察。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理念的认同与追求。最后一联“良宵正冥目,海日上窗红”以美妙的意象结束,形成了对夜晚宁静与光明希望的呼应,象征着内心的觉悟与宁静。
整首诗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禅意,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超然态度。
诗中提到的“白石路”主要表现了什么?
“世论随时变”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诗中“良宵正冥目”表现了诗人的哪个状态?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游三觉山》这首诗的美妙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