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0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02:52
调笑令 秋夜长闻篱落蟋蟀声,如助予太息也
蟋蟀,蟋蟀。千种离愁谁识。催残寒漏三更。阶下梧桐月明。明月,明月。疏影横窗清绝。
在漫长的秋夜,我听到篱笆旁蟋蟀的鸣叫声,仿佛在助我叹息。蟋蟀啊,蟋蟀,有多少种离愁你能理解呢?你催促着寒冷的时光流逝到三更时分。阶下的梧桐在明月下显得格外清晰,明月,明月,疏落的影子在窗前显得格外清冷绝美。
在古代,蟋蟀常被视为秋天的象征,寓意着孤独与思念。在传统文化中,蟋蟀的鸣叫常与情感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往的缅怀。
作者介绍:赵友兰,清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象,风格细腻而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秋夜,诗人可能正处于人生的某个阶段,感受到孤独与离愁,借助蟋蟀的鸣叫抒发内心的感受。
《调笑令》通过蟋蟀的鸣叫引发诗人的思绪,营造出一种深秋夜晚的宁静与孤寂。蟋蟀的声响不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反映,代表着对过往的无尽思念。诗中不断重复的“明月”二字,强调了月光的清冷与孤独,暗示着诗人的心境。诗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在秋夜中因蟋蟀的鸣叫而引发的孤独和离愁,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反思。
诗词测试:
“蟋蟀”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反复提到“明月”,其作用是什么?
诗人通过蟋蟀的鸣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B 2.B 3.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