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7:4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2:39
君问西来意,马师踏水潦。
若认一毛头,何曾知起倒。
劫火才洞然,愚夫觅乾草。
宁知明眼人,为君长懊恼。
你问我从西方而来有什么意思,像马师那样踏水而过。
如果你只认得一根毛发,怎么能明白何时该起何时该倒呢?
劫难的火焰刚刚燃起,愚笨的人却在寻找干草。
哪里知道明白事理的人,会因为你而感到长久的懊恼。
这首诗涉及到多个哲学思考和宗教思想,尤其是在禅宗中常见的对话形式。诗中提到的“马师踏水潦”是对人生旅途的隐喻,似乎在表达行者在生活中的不确定与迷茫。诗的最后一句则揭示了智慧者与愚者之间的差距,暗示人们常常因为不明事理而感到懊恼。
释元善,宋代高僧,以其深厚的佛理和诗文造诣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蕴含哲理,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洞察。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佛教盛行的时期,社会普遍关注内心的修行与觉悟。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人生的意义和智慧的获得。
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展开,似乎是在一位修行者与问者之间的探讨,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的“君问西来意”直接引出主题,问者的疑惑正是许多人在面对人生时的共鸣。接下来的“马师踏水潦”,则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的坎坷与不易。诗中提到的“若认一毛头”,强调了对大局的无知,暗示了人们常常因为小事而迷失,无法看清真相。
而“劫火才洞然,愚夫觅乾草”则揭示了在逆境中的无知与盲目,愚者在困境中仍然无法找到出路,反映了人生态度的悲剧。最后一句“宁知明眼人,为君长懊恼”,则让人深思,明白事理的人观察着愚者的迷惘,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惋惜。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哲理,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对智慧和无知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探讨了智慧与无知的关系,揭示了人生的迷茫与困惑,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真谛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启示人们应当追求智慧,以明了人生的真相。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核心,反映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智慧的追求。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马师”象征着什么?
A. 知识
B. 迷茫
C. 智慧
D. 努力
答案:B
填空题:诗中“宁知明眼人”表达了对___的惋惜。 答案:愚者
判断题:诗中的“劫火”象征着人生中的机遇。
答案:错误
对比释元善的《偈》与李白的《静夜思》,前者侧重于哲理与智慧的追求,后者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两者都通过意象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但关注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