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韵珂大弟近不言诗》

时间: 2025-04-25 21:08:23

诗句

曾从禅内悟清吟,此道难言古至今。

季札已悬枯树剑,昭文不蓄有弦琴。

皎然未必非前习,白也原来证后心。

极地弥天方寸里,云何门外觅知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08:23

原文展示:

曾从禅内悟清吟,此道难言古至今。
季札已悬枯树剑,昭文不蓄有弦琴。
皎然未必非前习,白也原来证后心。
极地弥天方寸里,云何门外觅知音。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禅宗中领悟到清新的吟唱,这种道理从古到今难以言表。季札已经把枯树上的剑悬挂起来,昭文也没有弦琴可供演奏。明亮的月光未必完全是前世的习惯,白色的光原来是证明后心的真实。
在极远的地方与无边的天空之间,怎能在门外去寻找知音呢?

注释:

  • 禅内:指佛教中的禅宗,强调内心的修行和悟道。
  • 季札: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之友,以剑著称;“悬剑”寓意放下武器,追求内心的平和。
  • 昭文:指古代的音乐家,强调器乐的演奏。
  • 皎然:形容明亮的状态,这里指明月。
  • 方寸里:形容心中,意指内心的世界。
  • 知音:指能够理解自己的人,知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慈海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涉及禅宗思想,诗风清新,注重内心修养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多年的修行与思考后,对人生、艺术和知音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外在世界的隔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禅意的哲学思考为背景,探讨了人内心的修行与自我理解的过程。开篇即以“曾从禅内悟清吟”引入,既点出主题,又引发读者的思考;后面通过对古人季札和昭文的提及,展现了古代文化与个人追求的关系,暗示在现代社会中,真正的艺术与内心的平和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诗的最后两句“极地弥天方寸里,云何门外觅知音”则更是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寻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内心世界的追求,暗示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真正的理解和共鸣依然要从内心出发。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曾从禅内悟清吟”:强调作者的悟道过程,源自禅宗的启发。
    • “此道难言古至今”:这种智慧难以用言语表达,跨越了历史的界限。
    • “季札已悬枯树剑”:借用古人放下武器的隐喻,象征放下外在的追求,回归内心。
    • “昭文不蓄有弦琴”:暗指即使有才华的人也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 “皎然未必非前习”:明亮的状态可能并非完全源于过去的习惯。
    • “白也原来证后心”:白色的光辉是对内心真实的证明。
    • “极地弥天方寸里”:内心的世界广阔而深邃。
    • “云何门外觅知音”:外部世界的寻觅往往无法找到真正的知音。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知音”比作内心的理解与共鸣。
    • 对偶:如“极地弥天”与“方寸里”形成鲜明对比。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内心探求与自我理解的重视,反映了知音难觅的哲思,强调真正的理解来自内心的修行而非外在的追寻。

意象分析:

  • :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象征放下与内心的战斗。
  • :象征艺术与表达,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 :象征明亮与真实,体现内心的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曾从禅内悟清吟”中的“清吟”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景色
    • B. 内心的宁静与诗意
    • C. 古代的音乐
    • 答案:B
  2. “季札已悬枯树剑”中的“枯树剑”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结束
    • B. 放下武器,追求内心的平和
    • C. 古代的文化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比较慈海的作品与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者都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但慈海更侧重于自我反思与哲学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现代汉诗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国风·周南·麟之趾 国风·周南·汝坟 汉广 国风·周南·芣苢 国风·周南·兔罝 螽斯 樛木 葛覃 新年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红丁 直双双 包含琼的词语有哪些 吏结尾的成语 墓志铭 鹵字旁的字 整纷剔蠹 认死理儿 赞道 王字旁的字 齒字旁的字 門字旁的字 初生牛犊不怕虎 以螳挡车 羊字旁的字 举错必当 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匡鼎解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