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5:18
寄梅仙观杨智远道士
—— 苏辙
道师近在真人峰,
欲往见之路无従。
去年许我入城市,
尘埃暗天待不至。
莫往莫来劳我心,
道书寄我千黄金。
茧衣肉食思虑短,
文字满前看不见。
口传指授要有时,
脱去罗网当见之。
梅翁汉朝南昌尉,
手摩龙鳞言世事。
一朝拂衣去不还,
身骑白驎翳红鸾。
我今虽复堕尘土,
道师何不与我语。
他年策足投名山,
相逢拍手一破颜。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师的思念与向往。道师居住在真人峰,想去拜访却找不到路。去年曾许诺我进城,但尘世的喧嚣使得我无法抵达。请不要往来打扰我的心情,寄给我的道书价值千金。茧衣和肉食让我思虑短浅,眼前的文字却看不清。口传心授的教导需要时机,脱去世俗的束缚才能真正领悟。梅翁是汉朝南昌的官员,他手指龙鳞谈论世事。一旦我离去就再也不回头,骑着白驎马,翳着红鸾鸟。我虽然沦落于尘世,道师为何不与我畅谈?未来某天我踏上名山,重逢时拍手欢笑。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以诗文著称,风格清新,擅长抒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辙与道教思想的接触时期,反映了他对于道教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表达了对道师的思念和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诗人与道师之间的深厚情感。苏辙通过描绘自身的处境与内心的挣扎,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困惑与道教理想的追求。诗中提到的“道书寄我千黄金”,不仅是对道教经典的珍视,更是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在繁杂尘世中,诗人希望能通过道教的教义找到内心的宁静。
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从“真人峰”到“白驎”、“红鸾”,每一个意象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深邃内涵。尤其是“身骑白驎翳红鸾”,展现了诗人向往的超脱与自由,象征着他心中理想的隐居生活。
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道师的思念,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充满了哲理的思考。诗人在结尾处展望未来,希望有一天能与道师相逢,拍手欢笑,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憧憬。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手摩龙鳞”象征着与自然的和谐,“白驎”、“红鸾”则象征着超脱和自由。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道教理想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词测试:
苏辙在诗中提到的“道师”居住在哪里?
诗人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教导?
诗的最后,诗人展望未来想要做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