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0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03:38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很久没有人来敲我的门,只有鸟儿啄食,问我为什么。田地里有人来了,昨夜下了足足一尺的雨。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叩门”和“剥啄”作为意象,常常用来表现人们的孤独感和生活的无奈。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身边的事物抒发情感。
此诗创作于苏辙晚年,可能是在隐居的状态下,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孤独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却孤寂的场景,表达了对人际关系和自然环境的深刻观察。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图景。开头的“久无叩门声”直接传达出一种孤独感,似乎在暗示诗人对人际交往的渴望。接着“剥啄问何故”中,鸟儿的啄食声与诗人的孤寂形成对比,鸟鸣引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最后两句中提到“田中有人至”,在雨后田地中有人忙碌的场景,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但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忙碌。整首诗在平淡中透出深邃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感悟,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哲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孤独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
“久无叩门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盈尺雨”中的“盈尺”指的是:
诗中鸟儿的啄食象征着什么?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苏辙的这首诗更着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王维则以自然景色表达出一种恬静的心境。两者都涉及自然与人心的关系,但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