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江月 其二》

时间: 2025-07-26 20:20:31

诗句

宋玉短墙东畔,桃源落日西斜。

浓妆下著绣帘遮。

鼓笛相催清夜。

转眄惊翻长袖,低徊细踏红靴。

舞馀犹颤满头花。

娇学男儿拜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20:20:31

原文展示:

黄庭坚的《西江月 其二》原文如下: 宋玉短墙东畔,桃源落日西斜。 浓妆下著绣帘遮。鼓笛相催清夜。 转眄惊翻长袖,低徊细踏红靴。 舞馀犹颤满头花。娇学男儿拜谢。

白话文翻译:

在短墙的东边,宋玉的景象映入眼帘,桃源的夕阳西斜,映出一片美好的画面。浓妆的女子在绣帘后轻轻遮掩,悠扬的鼓声和笛声催促着清夜的来临。她在舞动间,不禁惊艳,长袖飘动,犹如惊鸿;轻轻踮脚,穿着红靴,细腻而优雅。舞蹈结束后,她仍然颤动着满头的花饰,娇羞地学着男儿行礼道谢。

注释:

  • 宋玉: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著名辞人,常用其名字形容才子风流。
  • 桃源:指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象征着世外桃源、理想的生活环境。
  • 浓妆:形容女子妆容华丽。
  • 鼓笛:古代乐器,代表着乐声的欢快。
  • 转眄:形容目光的迅速转动。
  • 低徊:指轻轻地走动,表现出一种轻盈的状态。
  • 娇学男儿拜谢:形容女子娇羞地模仿男子行礼,表达谢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底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属于“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诗风潇洒、豪放,擅长用典,语言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西江月 其二》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追求闲适和美好生活,诗中描绘的女子舞蹈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对文艺和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其二》以优美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场景。诗的开头描绘了环境,短墙、桃源、落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接着,浓妆女子在绣帘后轻掩,给人一种神秘感,鼓笛声催促着夜晚的来临,渲染了氛围的欢快。诗中对女子舞姿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她的优雅与灵动,尤其是“转眄惊翻长袖”和“低徊细踏红靴”,用生动的动作描绘了女子舞动的美感。最后,女子在舞蹈后娇羞地向众人行礼,表现出她的温柔和含蓄。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热爱,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宋玉短墙东畔:指短墙东边的景象,暗示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
  2. 桃源落日西斜:夕阳西沉,构成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
  3. 浓妆下著绣帘遮:女子浓妆艳抹,显得神秘而优雅。
  4. 鼓笛相催清夜:音乐悠扬,营造出夜晚欢快的氛围。
  5. 转眄惊翻长袖:女子舞动时,衣袖随之翻飞,表达她的灵动。
  6. 低徊细踏红靴:她轻移步伐,穿着红靴,表现出一种优雅的气质。
  7. 舞馀犹颤满头花:舞蹈结束后,头上的花饰仍在轻轻颤动。
  8. 娇学男儿拜谢:女子娇羞地模仿男子行礼,表达谢意,增添了一份可爱。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存在较为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转眄惊翻长袖”生动形象地描绘女子的舞姿。
  • 拟人:通过“颤满头花”等描写,赋予物象以人的情感与动作。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传统舞蹈艺术的赞美,表达了女子的优雅与娇羞,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源:象征理想和美好的生活环境。
  • 浓妆:代表女性的美丽与自信。
  • 鼓笛:象征着欢乐的气氛和庆祝的场合。
  • 红靴:象征着活泼、活力与女性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生活 C. 战争 答案:B

  2. 诗中女子的舞姿如何描绘? A. 笨拙 B. 优雅 C. 疲惫 答案:B

  3.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答案:B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诗文集》

相关查询

黟坑桥亭次以文韵二首 其一 病中寄兄弟 苇谷 许询园 钱王祠 洛思山 方干岛 箪醪河 白楼亭 赠五官中郎将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蕃荷 贼匪 尸字头的字 颠嚏 直言不讳 秀异 回嗔作喜 掀天扑地 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釆字旁的字 车字旁的字 耫日愒月 包含辱的成语 面字旁的字 王字旁的字 逾千越万 拭目而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