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史 其二 杜预》

时间: 2025-07-27 16:24:34

诗句

旄头两度茀钩陈,黄色频年斗孟春。

长历春秋两高阁,东南填淤正肥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6:24:34

原文展示:

咏史 其二 作者:杜预
诗人:陈普 〔宋代〕

旄头两度茀钩陈,
黄色频年斗孟春。
长历春秋两高阁,
东南填淤正肥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民生的改善。诗中提到旄头和茀钩,暗指战事的频繁和战争的影响。黄色代表丰收,孟春则是春天的开始,象征着新的希望。两高阁象征着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而东南的填淤则是治理水患、富足民生的表现。

注释:

  • 旄头:指旌旗的顶部,多用于军队或战争的象征。
  • 茀钩:指捕捉鱼类的工具,暗指战争中的捕捉与牺牲。
  • 黄色:象征着丰收与富足的颜色。
  • 孟春:春天的开始,代表新生与希望。
  • 长历春秋:春秋是时间的代名词,指长时间的历史。
  • 高阁:象征着高远的视野和历史的回顾。
  • 东南填淤:指对江河湖泊进行治理和填补,象征着民生的治理与改善。
  • 肥民:指富饶的民众,象征着民生的富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其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风格质朴且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借古讽今,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反映出对时政的关注和对民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咏史 其二》以简练的笔触展现了历史的深邃与复杂。开篇提到“旄头两度茀钩陈”,即刻勾勒出历史的波澜壮阔,暗示着战争的频繁与人们的苦难,带来了对战乱的哀叹与反思。接着“黄色频年斗孟春”,将视角转向丰收与希望,也许正是对曾经苦难的拯救与重生的期盼。诗中的“长历春秋两高阁”,让人仿佛看到历史的长河,诗人站在高阁之上,俯瞰着过去与现在,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最后一句“东南填淤正肥民”,则是对未来的展望,治理水患与富足民生的双重期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

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憧憬,蕴含着深厚的民生关怀。通过对历史的咏叹,诗人不仅在回顾过去,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面对未来。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旄头两度茀钩陈:历史上战事频繁,旄头象征战争的开始。
    2. 黄色频年斗孟春:丰收的景象与春天的希望并存。
    3. 长历春秋两高阁:高阁象征历史的观望与反思。
    4. 东南填淤正肥民:治理水患,民生富足,是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 修辞手法

    1. 对仗:整首诗中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
    2. 暗喻:用“旄头”和“茀钩”来暗示战争的影响。
    3. 象征:黄色、春秋、高阁等意象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主题思想:展现历史的变迁与民生的改善,强调对历史的反思与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治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旄头:象征战争与动乱。
  • 黄色:象征丰收与富饶。
  • 春秋: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深邃。
  • 高阁:象征对历史的观察与反思。
  • 东南填淤:象征治理与民生的富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黄色”象征什么? A. 战争
    B. 丰收
    C. 悲伤

  2. “东南填淤”表现了怎样的意图? A. 对历史的追溯
    B. 治理水患,富裕民生
    C. 对未来的绝望

  3. 诗人通过“长历春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遗憾
    B. 对时间的感慨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普的《咏史 其二》与李白的《将进酒》,二者都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盼,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情壮志,而陈普则更关注民生与治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对古代诗词的风格与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社日 寄赵紫芝 大慧禅塔 晚眺 初夏环秀庵即事 秋斋夜坐 过朱阳仲墓 读陈白沙诗 不寐 瑞鹤仙(周陆淞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辞青 汗牛充屋 经风雨,见世面 寡见鲜闻 包含看的成语 见字旁的字 勉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匕字旁的字 贼窟 蹊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杯酒戈矛 鼻字旁的字 铭开头的成语 敏而好学 回天倒日 流年似水 进火 齐字旁的字 鱼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