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4:28
原文展示:
长安独跨驴,一别二年馀。
朝士不能荐,承明空有庐。
窗虚桐影薄,棹冷桂花初。
莫怪无书札,心亲迹任疏。
白话文翻译:
我在长安独自骑着驴子,与你一别已经两年多了。
朝廷的士人无法推荐我,我在承明堂里空有一间房子。
窗外的桐树影子淡薄,船上的桂花正冷清地盛开。
不要怪我没有书信来往,心里亲近的情感任由疏远。
注释:
字词注释: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特指唐代的首都。
- 跨驴:骑着驴子。
- 朝士:指朝廷中的士人或官员。
- 荐:推荐、举荐。
- 承明:这里是指朝廷的一个机构,文人聚集之处。
- 庐:房屋、居所。
- 窗虚:窗户开着。
- 棹:划船用的桨。
- 桂花:象征着美好和纯洁的花朵。
- 书札:书信。
典故解析:
- 长安:象征着繁华与权力,诗人通过长安的意象反映了自己的孤独与失落。
- 承明:反映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失望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亥,宋代诗人,生平资料不多,但在文人间以诗才著称,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怀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潘亥与赵紫芝的分离期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官场的无奈,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困境。
诗歌鉴赏:
本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开头“长安独跨驴”,暗示了诗人身处的孤独与无奈,骑驴而行不仅象征着地位的低微,更加深了他内心的苦闷。接下来的两句“朝士不能荐,承明空有庐”则展现了他在官场中的失意与无奈,尽管有着名义上的居所,但实际上却是空无一物。
“窗虚桐影薄,棹冷桂花初”两句,描绘了窗外的桐树和桂花的景象,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似乎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思念。最后一句“莫怪无书札,心亲迹任疏”则是诗人对自己缺乏书信往来的歉意,同时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尽管外表疏远,内心的情感依然紧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与对现实的无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安独跨驴:表达孤独,骑驴象征地位低下。
- 一别二年馀:时间的推移加深了思念。
- 朝士不能荐:志向未能实现,感受到社会的无情。
- 承明空有庐:名义上的房子并无实际意义,反映无奈。
- 窗虚桐影薄:窗外的景象虚幻,象征心境的清冷。
- 棹冷桂花初:桂花的开花与诗人情感的孤独相映成趣。
- 莫怪无书札:对友人的歉意,表达对彼此联系的珍惜。
- 心亲迹任疏:内心的情感依然真挚,尽管外在联系疏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跨驴”比喻地位低下,增强孤独感。
- 对仗:如“窗虚桐影薄,棹冷桂花初”,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桐树、桂花等自然意象,富有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与孤独展开,表现了诗人在官场的失意与对友人的深情,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繁华与孤独。
- 驴:低微的地位与孤独的象征。
- 桐树:虚幻的影子,象征诗人的心境。
- 桂花:象征美好却又孤冷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指的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
“承明空有庐”中的“承明”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住所
- B. 朝廷的机构
- C. 友人的家
- D. 书信的内容
答案:
- A. 唐代
- B. 朝廷的机构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与孤独,但背景更倾向于战乱和家国之痛。
- 白居易《长恨歌》:通过爱情的视角描绘思念,情感更加浓烈而浪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