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3:16
阴沉风雨白吞湖。
山霭平铺。
水云高下苍茫色,
惹深烟树影模糊。
蔂蔂花侵雨倦,
丝丝柳倩风扶。
沙鸥野鸟自相呼。
水涨菰蒲。
雾宿湘帘和湿卷,
暗空楼高影扶苏。
景在半开半合,
妙观如有如无。
阴沉的天空,风雨交加,湖水被白色的雨雾吞没。山间的雾气如同平铺着的毯子。水面和云彩的颜色交融,苍茫而又迷离,深沉的烟雾映照出模糊的树影。繁盛的花儿浸泡在雨中,显得疲惫;细细的柳条在微风中摇曳,显得温柔。沙鸥和野鸟在空中互相鸣叫。水面上涨,菰蒲随之摇曳。雾气在湘帘上停留,湿润的卷帘显得格外柔和,暗淡的天空中,高楼的影子似乎在向上攀升。景色在半明半暗之间,奇妙的观感仿佛是有又似无。
高濂(约1550年-1620年),字子松,号天池,明代诗人、书法家,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诗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风入松 其八 雨湖》创作于明代,正处于高濂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文化繁荣。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以阴沉的天气和雨湖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自然画卷。诗的开头通过“阴沉风雨白吞湖”展现了气候的沉闷,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威力。接下来的“山霭平铺”则将山的朦胧与湖的沉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开阔而又深邃的视觉效果。
诗中对水、云、烟、树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对景物的深刻感悟。尤其是“水云高下苍茫色”,既描绘了水天的交融,又包含了对自然景色的哲学思考,展现出一种无边无际的苍凉之美。通过“蔂蔂花侵雨倦”和“丝丝柳倩风扶”的描写,诗人将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脆弱联系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在诗的最后,诗人通过“景在半开半合,妙观如有如无”总结了整幅画面的模糊与神秘,给予读者一种思考的空间。这种半明半暗的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神秘感,也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美丽。
整首诗通过对雨湖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生活中的美丽与忧伤。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在平静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诗中“阴沉风雨白吞湖”意指:
A. 湖面被阳光照耀
B. 湖面被雨雾覆盖
C. 湖水清澈见底
D. 湖面波光粼粼
“水云高下苍茫色”中的“苍茫”形容的是:
A. 明亮
B. 模糊
C. 清晰
D. 深邃
“景在半开半合,妙观如有如无”表达了:
A. 明确的景象
B. 朦胧的景象
C. 真实的景象
D. 确定的景象
高濂《风入松 其八 雨湖》与李白《庐山谣》,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高濂的诗更侧重于细腻的观察与情感的抒发,而李白则更加豪放,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