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风入松 其八 雨湖》

时间: 2025-04-27 15:23:16

诗句

阴沉风雨白吞湖。

山霭平铺。

水云高下苍茫色,惹深烟、树影模糊。

蔂蔂花侵雨倦,丝丝柳倩风扶。

沙鸥野鸟自相呼。

水涨菰蒲。

雾宿湘帘和湿卷,暗空楼、高影扶苏。

景在半开半合,妙观如有如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3:16

原文展示

阴沉风雨白吞湖。
山霭平铺。
水云高下苍茫色,
惹深烟树影模糊。
蔂蔂花侵雨倦,
丝丝柳倩风扶。
沙鸥野鸟自相呼。
水涨菰蒲。
雾宿湘帘和湿卷,
暗空楼高影扶苏。
景在半开半合,
妙观如有如无。

白话文翻译

阴沉的天空,风雨交加,湖水被白色的雨雾吞没。山间的雾气如同平铺着的毯子。水面和云彩的颜色交融,苍茫而又迷离,深沉的烟雾映照出模糊的树影。繁盛的花儿浸泡在雨中,显得疲惫;细细的柳条在微风中摇曳,显得温柔。沙鸥和野鸟在空中互相鸣叫。水面上涨,菰蒲随之摇曳。雾气在湘帘上停留,湿润的卷帘显得格外柔和,暗淡的天空中,高楼的影子似乎在向上攀升。景色在半明半暗之间,奇妙的观感仿佛是有又似无。

注释

  • 白吞湖:形容湖水被白色的雨雾覆盖。
  • 山霭:山间的雾气,形容山的朦胧。
  • 苍茫色:形容水天一色,色彩模糊。
  • 蔂蔂:形容花木繁盛的样子。
  • :美丽、优雅的样子。
  • :支撑、托起的意思。
  • 菰蒲: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 湘帘:湘水的帘幕,指水边的帘幕或帘子。
  • 影扶苏:高楼的影子如同扶苏树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濂(约1550年-1620年),字子松,号天池,明代诗人、书法家,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诗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风入松 其八 雨湖》创作于明代,正处于高濂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文化繁荣。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阴沉的天气和雨湖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自然画卷。诗的开头通过“阴沉风雨白吞湖”展现了气候的沉闷,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威力。接下来的“山霭平铺”则将山的朦胧与湖的沉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开阔而又深邃的视觉效果。

诗中对水、云、烟、树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对景物的深刻感悟。尤其是“水云高下苍茫色”,既描绘了水天的交融,又包含了对自然景色的哲学思考,展现出一种无边无际的苍凉之美。通过“蔂蔂花侵雨倦”和“丝丝柳倩风扶”的描写,诗人将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脆弱联系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在诗的最后,诗人通过“景在半开半合,妙观如有如无”总结了整幅画面的模糊与神秘,给予读者一种思考的空间。这种半明半暗的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神秘感,也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美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阴沉风雨白吞湖:描绘阴沉天气,雨水如白色的雾气覆盖湖面。
  2. 山霭平铺:山间的雾气平铺展开,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3. 水云高下苍茫色:水面与云彩的颜色交融,形成苍茫的景象。
  4. 惹深烟树影模糊:深沉的烟雾使树影变得模糊不清。
  5. 蔂蔂花侵雨倦:繁茂的花朵浸泡在雨中,显得疲倦。
  6. 丝丝柳倩风扶:细细的柳条在微风中摇曳,显得柔美。
  7. 沙鸥野鸟自相呼:沙鸥和野鸟在空中互相叫应,形成生动的画面。
  8. 水涨菰蒲:水位上涨,菰蒲在水中摇曳。
  9. 雾宿湘帘和湿卷:雾气在湘水的帘幕上停留,湿润的卷帘显得柔和。
  10. 暗空楼高影扶苏:暗淡的天空中,高楼的影子如同扶苏树的影子。
  11. 景在半开半合:景色呈现出一种半明半暗的状态。
  12. 妙观如有如无:奇妙的观感仿佛是有又似无,让人沉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意境。
  • 拟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赋予其情感色彩。
  • 对仗: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子,使诗歌更具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雨湖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生活中的美丽与忧伤。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在平静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意象分析

  • :象征静谧与深邃,反映人心的宁静。
  • 山霭:象征朦胧与神秘,传达出自然的无穷魅力。
  • :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象征柔美与柔情,暗示生命中的温柔与哀愁。
  • 沙鸥与野鸟:象征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阴沉风雨白吞湖”意指: A. 湖面被阳光照耀
    B. 湖面被雨雾覆盖
    C. 湖水清澈见底
    D. 湖面波光粼粼

  2. “水云高下苍茫色”中的“苍茫”形容的是: A. 明亮
    B. 模糊
    C. 清晰
    D. 深邃

  3. “景在半开半合,妙观如有如无”表达了: A. 明确的景象
    B. 朦胧的景象
    C. 真实的景象
    D. 确定的景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描绘月夜的壮丽景色,与本诗在自然描写上有共通之处。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反映了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诗篇。

诗词对比

高濂《风入松 其八 雨湖》李白《庐山谣》,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高濂的诗更侧重于细腻的观察与情感的抒发,而李白则更加豪放,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与向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高濂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寄白门余澹心怀 哭戴敬夫 氐州第一 满江红 送水云归吴 诗一首 秋夜寄水月水云二昆玉 李陵台和水云韵 捣衣诗呈水云 满江红·太液芙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韭字旁的字 穷战 自字旁的字 门字框的字 探赜钩深 褕翟 声价百倍 幾字旁的字 例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爱如己出 热芭人 頁字旁的字 善摄 急则计生 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拨降 酒逢知己千杯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