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9:51
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
作者: 罗隐 〔唐代〕
远山高树思悠哉,
重倚危楼尽一杯。
谢守已随徵诏入,
鲁儒犹逐断蓬来。
地寒谩忆移暄手,
时急方须济世才。
宣室夜阑如有问,
可能全望未然灰。
远处的山和高大的树让我思绪悠然,
我倚靠着高楼,喝下这一杯酒。
谢守已经随征召入朝,
鲁儒却仍然追逐着断蓬而来。
天气寒冷,空自怀念着温暖的手,
时势紧迫,正需要能济世的人才。
夜深人静在宣室,如果有人问起,
恐怕只会无奈地望着未能实现的理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罗隐(约833年-约909年),字允升,号青丘,晚唐诗人,生于福建,因其才华而广受赞誉。他的诗作多以清新、婉约、含蓄见长,善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罗隐被征召入朝后的心情反映,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与对人才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和旧友的怀念。
罗隐的《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以清新脱俗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一个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思考。诗的开头以“远山高树思悠哉”引入,远山与高树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悠然与远思。接着,诗人倚楼饮酒,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但背后却隐含着对世事的深刻反思。
第二联提到“谢守已随徵诏入”,让人感受到时代变迁和人才被重用的呼声,而“鲁儒犹逐断蓬来”则暗示了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漂泊。诗中的“地寒谩忆移暄手”,令人感受到对温暖和关怀的渴望,恰似对故乡温情的眷恋。
最后两句以“宣室夜阑如有问,可能全望未然灰”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仿佛在说即便有人问起,自己的理想也只不过是一场空。这样的结尾富有哲思,令人深思。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展现出一个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情感细腻而又充满力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表达了对人才和现实的深切思考。诗中透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传达出对未来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谢守”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谢安
C. 杜甫
D. 王维
诗中“鲁儒”的象征意指:
A. 成功的士人
B. 漂泊无依的读书人
C. 政治权臣
D. 乡土文化
诗的结尾“可能全望未然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人生的满足
D. 对友人的怀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