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1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10:47
别董大二首·其二
作者:高适 〔唐代〕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我心中怜惜这飘逸的六翮,离开京城洛阳已十多年。
作为一个贫困的男子,生活本就不够充实,今天相逢却连酒钱都没有。
高适(702年-765年),字达夫,号穷睇,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王之涣、岑参等并称。高适的诗歌多描绘边塞生活和士人的艰辛,风格豪放,感情真挚。
本诗创作于高适的晚年,他在京城之外生活多年,感慨人生的无常与交友的艰辛。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贫困处境的无奈与自怜。
《别董大二首·其二》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诗人在开篇以“六翮飘飖”自喻,体现了他内心渴望自由和理想的情感。然而,随着“十余年”的时光流逝,作者感受到岁月带来的沧桑与孤独。虽有理想,却因“贫贱”而感到无奈。最后一句“今日相逢无酒钱”更是道出了生活的窘迫,无酒款待好友,令相聚的欢乐蒙上阴影。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无奈与自嘲,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简单的语言,诗人传达了深刻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孤独而温暖的人情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在困境中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无奈。它不仅是对友人的思念,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慨。
“六翮”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理想
B. 朋友
C. 生活
作者在诗中提到的京洛指的是哪两个城市?
A. 北京和洛阳
B. 长安和洛阳
C. 南京和杭州
诗中“无酒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无奈
C. 愤怒
高适与王之涣的边塞诗都有对士人生活的描写,但高适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流露,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阔的自然景观与豪情。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