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5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58:33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在我二十岁时,我放下了书剑,向西行去长安城。
我抬头望着你的门,指尖计算着你将成为公卿的时日。
国风轻盈地流传着,朝廷的欢声笑语盈满宇宙。
白璧只赐予那些近臣,平民无法接近明主。
我回到洛阳时,未曾辜负郭氏的恩情,
东去梁宋,那里并非我的故土。
兔苑因农事不登,雁池钓鱼让我心中长久苦闷。
世人遇见我皆是平常,唯独你对我最为亲密。
我庆幸能在百年中见到这样的交情,从未一天忘记我家贫困。
在白天弹棋击筑,晚上纵酒高歌在杨柳旁。
尽兴之后散去,心中惆怅,惊扰了我的神思。
男子汉大丈夫不应像儿女那样分别,临别时泪水沾湿衣巾。
作者介绍:高适,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公元702年,卒于公元765年。高适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著称,尤其擅长边塞诗和送别诗。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高适与友人韦参军即将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和离别的伤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仕途和人生的思考。
《别韦参军》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对友谊的深厚感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的“二十解书剑”,不仅是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回忆,也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诗人用长安城象征理想的地方,暗示着对仕途的向往。
中间部分提到的“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则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力的不屑。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无奈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最后几句描绘了欢聚后的惆怅,离别时的泪水沾湿衣巾,情感极为真挚,令人动容。
整首诗在构思上层次分明,情感细腻而深邃,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际关系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执着与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友谊与离别展开,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现实无奈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与感恩,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测试:
诗人二十岁时放弃了什么?
诗中的“白璧”象征什么?
诗人对韦参军的感情是怎样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适的《别韦参军》与杜甫的《送友人》都表现了离别的伤感,但高适更侧重于对友谊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态度。两者的情感基调虽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别韦参军》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