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竹枝 其四》

时间: 2025-08-11 17:46:35

诗句

重阳过后补登高,深入茫茫云雾巢。

七十二峰忽不见,低头双屐在重霄。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11 17:46:35

原文展示:

重阳过后补登高,
深入茫茫云雾巢。
七十二峰忽不见,
低头双屐在重霄。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过后再去登高,
深入那茫茫的云雾之中。
那七十二座山峰突然消失不见,
低头看到双屐已在云霄之上。

注释: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登高的传统节日。
  • 补登高:意为在重阳节之后再次登高。
  • 茫茫:形容空间辽阔,无法看清楚的样子。
  • 云雾巢:指云雾环绕的地方,形象地描绘了高山中的云雾环境。
  • 七十二峰:这里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山脉或景点中的多个山峰。
  • 双屐:指的是踏在木屐上,表明人在行走。

典故解析: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常常与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相关联,寓意长寿和健康。诗中提到的“七十二峰”,可能指的是著名的山脉,如华山、泰山等,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新河,生于当代,是一位致力于古诗词创作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题,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重阳节后,诗人通过重游高山,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竹枝 其四》是一首颇具意境的诗作,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高山的壮美,还能体会到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诗的开头以“重阳过后补登高”引入,展示了重阳节后诗人再次攀登的情景,暗含了对节日传统的尊重与继承。而“深入茫茫云雾巢”则通过“茫茫”二字形象地描绘了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神秘和孤独的感觉。

接下来的“七十二峰忽不见”,更是将读者带入一种迷失的状态,仿佛面对自然的浩瀚与无边,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畏与感慨。最后一句“低头双屐在重霄”则通过“低头”一词,展现了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木屐在重霄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对比,诗人虽身处高处,但在自然面前却显得微不足道。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重阳过后补登高:在重阳节之后再次前往高处,传达了对节日的怀念与对自然的渴望。
  2. 深入茫茫云雾巢:形象化地描绘了高山云雾的状态,突出了孤独感与神秘感。
  3. 七十二峰忽不见:表达了在云雾中看不见山峰的迷失感,增强了诗的神秘氛围。
  4. 低头双屐在重霄:通过“低头”反思自身的渺小,表达了面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喻为“云雾巢”,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式增强了韵律美,提升了诗的整体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后的高山景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阳:象征着长寿与团聚。
  • 云雾:象征着神秘与不可知。
  • 七十二峰:象征着大自然的壮丽与雄伟。
  • 双屐:象征着人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重阳节通常是在农历的哪个月份?

    • A. 七月
    • B. 九月
    • C. 十月
  2. 诗中提到的“七十二峰”可能指的是?

    • A. 泰山
    • B. 华山
    • C. 特定的山脉
  3. 诗人通过“低头双屐在重霄”想表达什么?

    • A. 身处高处的自豪感
    • B. 对自然的敬畏与反思
    • C. 对节日的怀念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比较魏新河的《竹枝 其四》和王之涣的《登高》,前者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则描绘了登高后的广阔视野与感慨,两首诗都通过登高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相关查询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水斋 东还 钧天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即目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斗筲穿窬 虎跃龙骧 齲字旁的字 力字旁的字 悔读南华 宫刑 小菜一碟 皇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茹痛含辛 贝字旁的字 燃指 教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治国安民 美艳 先字旁的字 包含螂的词语有哪些 齐字旁的字 热热乎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