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竹枝 其四》

时间: 2025-05-09 02:27:51

诗句

重阳过后补登高,深入茫茫云雾巢。

七十二峰忽不见,低头双屐在重霄。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27:51

原文展示:

重阳过后补登高,
深入茫茫云雾巢。
七十二峰忽不见,
低头双屐在重霄。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过后再去登高,
深入那茫茫的云雾之中。
那七十二座山峰突然消失不见,
低头看到双屐已在云霄之上。

注释: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登高的传统节日。
  • 补登高:意为在重阳节之后再次登高。
  • 茫茫:形容空间辽阔,无法看清楚的样子。
  • 云雾巢:指云雾环绕的地方,形象地描绘了高山中的云雾环境。
  • 七十二峰:这里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山脉或景点中的多个山峰。
  • 双屐:指的是踏在木屐上,表明人在行走。

典故解析: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常常与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相关联,寓意长寿和健康。诗中提到的“七十二峰”,可能指的是著名的山脉,如华山、泰山等,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新河,生于当代,是一位致力于古诗词创作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题,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重阳节后,诗人通过重游高山,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竹枝 其四》是一首颇具意境的诗作,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高山的壮美,还能体会到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诗的开头以“重阳过后补登高”引入,展示了重阳节后诗人再次攀登的情景,暗含了对节日传统的尊重与继承。而“深入茫茫云雾巢”则通过“茫茫”二字形象地描绘了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神秘和孤独的感觉。

接下来的“七十二峰忽不见”,更是将读者带入一种迷失的状态,仿佛面对自然的浩瀚与无边,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畏与感慨。最后一句“低头双屐在重霄”则通过“低头”一词,展现了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木屐在重霄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对比,诗人虽身处高处,但在自然面前却显得微不足道。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重阳过后补登高:在重阳节之后再次前往高处,传达了对节日的怀念与对自然的渴望。
  2. 深入茫茫云雾巢:形象化地描绘了高山云雾的状态,突出了孤独感与神秘感。
  3. 七十二峰忽不见:表达了在云雾中看不见山峰的迷失感,增强了诗的神秘氛围。
  4. 低头双屐在重霄:通过“低头”反思自身的渺小,表达了面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喻为“云雾巢”,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式增强了韵律美,提升了诗的整体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后的高山景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阳:象征着长寿与团聚。
  • 云雾:象征着神秘与不可知。
  • 七十二峰:象征着大自然的壮丽与雄伟。
  • 双屐:象征着人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重阳节通常是在农历的哪个月份?

    • A. 七月
    • B. 九月
    • C. 十月
  2. 诗中提到的“七十二峰”可能指的是?

    • A. 泰山
    • B. 华山
    • C. 特定的山脉
  3. 诗人通过“低头双屐在重霄”想表达什么?

    • A. 身处高处的自豪感
    • B. 对自然的敬畏与反思
    • C. 对节日的怀念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比较魏新河的《竹枝 其四》和王之涣的《登高》,前者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则描绘了登高后的广阔视野与感慨,两首诗都通过登高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相关查询

潘德久挽词 年家生张主薄经过相寻率尔赠别 梦成 梅坡 梅夫人挽词 渌波亭寄泊晨起有感 娄家梅篇 六月归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风繁体字怎么写?这份风字繁体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学习 秃宝盖的字 土字加一笔常用字汇总_土字加笔画的汉字详解 严兵 不抵事 龙兹 包含尸的词语有哪些 轻卒锐兵 齊字旁的字 巳字旁的字 描写天气的四字词语大全_丰富天气表达的词汇 杰句 有惊无险 完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重金兼紫 朔雪 郁郁青青 血字旁的字 菊的繁体字怎么写?菊字繁体书写技巧与笔画顺序详解 拼音zi的汉字汇总_zi的常用字详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