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2: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2:26
将军大旆扫狂童,
诏选名贤赞武功。
暂逐虎牙临故绛,
远含鸡舌过新丰。
鱼游沸鼎知无日,
鸟覆危巢岂待风。
早勒勋庸燕石上,
伫光纶綍汉廷中。
将军的旌旗如同扫荡狂妄的少年,
诏令上选拔贤良之士来赞美武功。
暂时追赶着如虎的牙齿,前往故乡的绛州,
远远地像是鸡舌过新丰的传闻。
鱼游在沸腾的鼎中,知道自己无日可存,
鸟儿覆巢,岂能等待狂风来临?
早已在燕石之上铭刻了功勋,
静静地等待光辉的纲领在汉朝廷中施展。
李商隐(约813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个人情感、历史感慨和社会现实,常运用典故和隐喻,风格细腻而富有哲理。
此诗作于李商隐担任户部郎中时期,正值国家对外征战之际。诗中表达了对将军出征的支持与对战争的反思,展现了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整首诗展现出一种豪迈与忧虑并存的情感。开篇的“将军大旆扫狂童”使人感受到将军出征的气势,旌旗如云,令人振奋。然而,随后的描写却隐含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李商隐用“鱼游沸鼎”与“鸟覆危巢”来比喻生命的脆弱与危险,这种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传达出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中还夹杂着对功名的追求与对历史的反思。最后两句提到“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廷中”,似乎在表达一种希望:希望自己的功勋能够被铭记,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将军出征的送别,更是对人生、命运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将军出征的支持与对战争的忧虑,表现出士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功名的追求。
“将军大旆扫狂童”中的“狂童”指的是:
A. 无知的少年
B. 勇猛的士兵
C. 胆小的孩童
D. 智慧的长者
在诗中,鱼游在沸鼎中象征:
A. 生命的脆弱
B. 战争的荣耀
C. 财富的追求
D. 权力的象征
诗的最终意境体现了: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
C. 对个人奋斗的否定
D. 对家庭的思念
与李白的《侠客行》相比,李白的作品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自由,而李商隐的《行次昭应县道上》则更注重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体现出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基调。